男女会互相寻找对方,因为两性都需要彼此的存在,而且透过双方的互补,得以让双方的需求被满足,让生命完整合一。需求使我们变得更有人性,也让关系更有意义,但这不表示伴侣得满足我们的需求,需求与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
要求是小孩的行为,需求则是人性。一个成熟的人要知道,面对自己的需求时不能预设立场,期待伴侣一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要求伴侣非满足我们的需求不可。如果伴侣真的满足了我们的需求,我们应该把这视为一份礼物。
我们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表达出真正的需求。通常这种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和现在的伴侣无关,而是来自童年的经历或过往的感情经历(反而与以前的伴侣有关)。而我们处理这些负面经验的方式,不外乎深藏于心中,试图忘记,或是再度面临类似的状况时以剑拔弩张的激烈方式来应对,例如要求、命令、抱怨伴侣“你可不可以至少做一次……”“你从来没有抱过我……”
说出这些指责的话语时,我们的心中早已预设立场,认定自己会被对方拒绝,甚至潜意识中希望对方拒绝自己,如此一来便能印证自己对伴侣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对许多人而言,与其当一个快乐的行动者,他们宁可沉醉在扮演悲情受害者的角色中。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表达出真实的需要,例如温柔地询问对方“你可以抱我一下吗?”“如果你愿意帮我做……我会好开心!”
伴侣能说出或是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能在关系中这么做,并且了解伴侣随时都能自主决定是否拒绝我们的需求。在表达需求时,要让伴侣能够自由决定是否在拒绝我们的需求。在表达需求时,要让伴侣能够自由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而非武断地命令对方,否则伴侣就成了我们的奴隶,这样会严重扼杀关系的发展。
追根究底,每个人都得拥有面对失望的勇气,当我们的请求被伴侣拒绝时,要能勇敢承担那份失落、受伤的感觉;或是当自己拒绝伴侣的请求时,也能有勇气面对伴侣对我们的失望。当我们能够回到自己的中心、诚实面对自己,当我们能够学习到何谓真正的尊重及接受时,个人成长便开始了。
伴侣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了解、发现伴侣的需求。爱打开了心房,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在爱之中,人们是赤裸且不受任何保护的。在公开场合里,大家都很冷漠,试图表现出没有任何需求的样子,然而关系的基础并非建立在这样的态度上,假装冷漠、毫无需求对于关系的发展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有爱而生的信任及亲密感,看似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卸下冷漠的面具,然而事实上,这不但是无法随心所欲卸下或戴上的面具,同时也是深藏于我们个性中的一部分。对我们来说,表现出冷漠、不在乎是最直接的反射动作,要想到以其他方式来表现本来就很困难,但更困难的事我们根本就不知到还能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更甚者,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充满爱和尊重的关系提供了一切所需的条件,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觉察到自己的愿望、渴求和要求,并能适时地将它们表达出来——即使我们心中所想、所渴求的,不一定能(在关系中)被满足,我们还是能够坦然地表达自己。
关于“需求”,还有一个附带效用很重要。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寻得真爱,拥有一段美好幸福的关系,而且能够与伴侣获得精神交流和心灵的共同成长;但问题是,大多数的心灵成长或精神启蒙之道都强调无需、无欲、无求,其内在深处也远离了关系的连结。
说到这,我想起了一个男人的故事。这位男士做过一项实验,证明光线可以作为养分的主要来源,让人活下去。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只依赖光线照射过活,没有吃下任何一种固体食物,只喝水及一些果汁。
这在医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但他办到了,也证实了光线可以是人类来意存活的养分。他的体重只有在实验初期时减轻些许,之后便一直维持不变,实验结束后,他十分健康且充满活力。
然而,问题出在哪里呢?他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在他进行实验期间,他的太太邂逅了另一名男子。就家庭系统排列来看,问题症结在于他单靠光线就能过活,这无疑代表着他的太太不再被需要了。
我们的需求让彼此的生活相连结,也让我们和大地相连结。通过需求,我们与大地交流,我们越能深刻体认自己的需求、认同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强压扼杀自己的需求,生命就愈发多彩多姿。
若我们硬是假装自己毫无需求,反而会让自己远离大地及人群。与世隔绝之人固然也能享受幸福满足的人生,但它们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丧失了与万物连结的能力,也可以说,他们忽略了与人交流和连结,单独漂浮远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