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懂我(尼尔斯)

(2015-10-15 15:49:10)
分类: 婚恋关系

    治疗师JirinaPrekop很喜欢在演讲中提到:有许多太太向她抱怨,先生有空时宁可看足球也不愿陪她们去散步,而且不再温柔体贴,上床时满脑子就只有性,根本不想亲密地相依相偎。 

    年纪已近七十五岁但仍然活力充沛的她对听众说:「我听了之后,对这些不满的太太们说:『你们到底在想什么?你们应该觉得高兴,先生是去看足球赛而不是整天黏在你身边,而且,你们也该额手称庆,先生如今还性致勃勃,你们之间还有性生活!』 

    事实上,这个例子反应出太太试图在先生身上找寻母亲的替代品,他们想借此获得童年时缺少的温柔及安全感。「别人应该满足我的需求」是孩子的想法。但没有人能一直满足另一个人的需求,因此成熟的关键特质是,双方都不会期待对方得满足自己的每一项需求。 

    同样地,类似的行为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他们也会试图从女性身上寻求替代品。可惜的是,恋爱中的男女一方面会无意识地希望童年的愿望被实现,另一方面则会期望伴侣满足自己的种种要求与愿望,到最后,这场造物者借此让人类物种繁衍不断的游戏,变调成相互指责「你从不知道我要的是什么,你根本就不了解我」的儿戏。 

    希望伴侣满足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办不到就指责伴侣的不是,这让男女之爱远离了原始的基调,忘却了关系中的爱意、性欲、心甘情愿、以及纯然的给予和接受。 

    举个例子:希望伴侣能了解我们,其实是一种对母亲的期望,是孩子想从母亲身上得到某些东西的投射。例如婴儿饿了就哇哇大哭,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和喂食,可惜母亲无法清楚了解他的需求,反而因为哭声更感焦虑、压力过大,开始考虑是否让该让孩子养成定时喝奶的习惯,或者,她就是搞不清楚孩子要的到底是什么! 

    更有甚者,有的母亲在教养时全部以自己的方便为出发点,完全无视孩子的需求;或是生活中有不少问题要解决,母亲的心力全集中在此,根本无力倾听或注意到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日后不仅会变得性格退缩,还会产生错误的信念:当我试着表达真正的需求时,通常没人了解我要的是什么,或是不把我的需求当成一回事,或者干脆拒绝我的要求——总而言之,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也因此,这样的孩子便会误以为,只要可以压抑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期望破灭时的失落。 

    二十年后,当年的孩子长大了,也和某个人坠入爱河。 

    两人交往一段时日之后,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要求可能逐渐浮上台面,双方于是进入一种像是幼小孩童的心灵状态,而这种状态乃是源自童年时期没有从母亲身上得到足够的协助与支持。现在,他虽然是成年人了,却在不自觉中把伴侣放到母亲的位置上。 

    伴侣就像母亲一样,可以满足或是拒绝我们,而我们把所有对满足、舒适和幸福的期望都交付在伴侣的手中;更糟的是,现代社会中充满着各种错误的讯息,例如「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是我的全部」等等。于是,只要伴侣拒绝或误解我们、不愿也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或是有他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心中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就会再度闪亮登场。 

    关系越亲密,我们越会在伴侣面前敞开心房,也越容易经历内在小孩出现的原始状态,试图将伴侣放在母亲的位置上,苛求对方满足我们孩童时代的需求;但也正因为这是苛求,所以伴侣不可能做得到。 

    这样的期望是不切实际、无法实现的。不管我们的伴侣是谁,他或她都不是我们的母亲,试图要伴侣扮演母亲是不正确,同时也是不可行的想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心中和父母及自己的童年和解,接受当时的状况。 

    我们必须充分明了,同时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伴侣可以不必满足我们的要求,伴侣可以说「不」,我们不能要求伴侣总是说「好」。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有需求,或不该提出我们的需求,这是两回事,一旦压抑需求、逃避表达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这段关系无疑像是一潭死水,爱不会再继续流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