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他人的过程,就是走出自我中心的过程。也是长大的过程,发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过程。基于你发现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就不会发展出高期待了,因此你也不会对人有太失望的感觉,也就不会有怨恨的感觉。同时,你也深刻理解了他人。
怨恨的意思是:我想要,但我没得到;你应该给我且你有能力给我,但是你没有做。
而成人的过程就是:我想要,但我没有得到;你应该给我,但是你没有做。你没有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给我,而不是你不想。所以我原谅你,不怨你,并且愿意给你我的理解和慈悲。
我们会发现,没有人是神。大家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父母也是。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可能是人类怨恨的一个雏形。在小孩子的眼里,妈妈是掌握了生存资料者,因此她是绝对对的,而且是绝对有能力的。婴儿天生就理所当然的想对母亲索取,妈妈也该有足够的奶水和爱供给他的成长。当这个妈妈没有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生出怨。
如果你去回忆和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奇怪的事被我们解读为了不爱:
自己小时候被妈妈们各种虐待。有的人被严格要求,不能有自己的主见、爱好,全部得听他们的。有的人被忽视,因为爸妈工作忙、反应迟钝等。总之因为他们犯的种种错,导致了我们现在心理创伤不断。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确没做好,不是一个好爸妈,一些很简单粗暴的错误,他们都残忍的犯了,剥夺了我们在敏感期该培养出来的特质,让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学心理学,填补自己的缺失。或者以更大的牺牲,企图在伴侣那里重新获得满足。我们会恨父母的种种。即使你说不恨父母,我更愿意说强烈的道德感让你不敢去承认恨。
因为真正不恨的标志应该是这样的:妈妈/爸爸,我可怜你。
可怜这个词不放进贬义去的话,放在这蛮好听的。因为你会发现他们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已经最大化的做到了如此。你的妈妈也曾经是个婴儿,在她长大的环境里,接受了那个年代的各种不幸,没学上、孩子多,被忽视、被暴力、被控制、被各种要求,都是常有之事,他们或经历战争,或经历饥荒、文革,在那个年代巨大的扭曲下他们想活下来,只有以扭曲点心理功能作为代价。然后他们带着扭曲的心,努力的养育了你。他们想要的心理营养,他们作为人脆弱的部分,基本是全部被忽视,没有得到过满足的。
甚至他们中年后,作为一个中年的男人/女人,也尽是无奈。我也是在学了很多年心理学后,回家第一次敢跟我妈讨论她的人生,她这些年的委屈、恐惧,对于她老公的不信任,当我共情一个历经沧桑的女人深处的脆弱和悲哀的时候,我看到她默默的流下了泪,我觉得很心酸。这个女人这些年活成这样也够拼的,有着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内在小孩,从来没有被看到过。她无数次用控制、抱怨来尝试发出需求的呐喊,却一次次被孩子们说“妈你别唠叨了”,被老公附和着说“你妈就这样的人”。作为一个中年女人,不能被老公理解、不能去问自己的父母再去要,她唯一的寄托,可能就是想从孩子这里获得点什么。她也不想把压力施下去,可是,人的潜意识会把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可能性寻求满足,她不知道也无法控制。
当我发现她不仅是个妈,更是个女人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女人的一生很可怜,我愿意去爱她而不是再怨。虽然我爱她的方式不一定是靠近她听她叨叨,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好方法。
萨提亚相信人性本善。人本来的动力就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所愤怒、抱怨、怨恨的,不过是该那么做的却没有被做。实际上我们只是没有发现,他的确是没有能力这么做,虽然你有时候很难理解他为什么没有能力那么做,他明明是有的呀。
那只是你觉得,从你的背景里看,他“应该”是有的。所以你还是恨他怨他指责他,为什么不那么去做。但是你依然需要把他放到三个背景里去看:
1.他的童年成长背景怎样塑造了他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其实你从一个人的表现,就可以推导出他童年的经历是怎样跟你不同。
2.你们的关系背景是怎样的。你们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彼此间形成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印象。这个话题又好大,我会单独写文去说。
3.事件的背景。这个事件经历过以上两个背景的折射后,你们的理解会有怎样的不同。
当你放到这3个背景后,你会发现如果他有能力去做,但他就是不去做。除了要故意气死你外,我是想不到其他理由。那他为什么要气死你呢?
最后就是理解和喜欢是两个概念。我不喜欢你,但我深刻的懂了你后我就不会再对你有情绪。理解了你的局限,就不会再去期待,也就没有怨,没有恨,没有讨厌。我去寻求真正能给我满足的对象,而我们,此生不同,各自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