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隔离,不在一起生活造成的种种影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一点点显现出来,从宏观看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具体却是由每一个生命个体来埋单。在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婚姻、亲子、职场等关系层面不动声色的带来困扰和动荡,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
留守儿童,留在家乡,守候远离家乡的父母归来,这种幼小时候父母一方缺席,或者父母全都缺席的状况,给孩子造成的被遗弃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可以轻易离开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爱,第一代留守儿童已经进入婚恋期,这种遗弃感会造成他们在夫妻伴侣间亲密关系的控制和束缚——会反复让另一半证明TA是爱自己的,会反复让对方证明TA是不会离开自己的!
这种幼小时候父母一方缺席,或者父母全都缺席的状况,长期得不到及时有力支撑的安全感,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外界的人充满不信任和焦虑,会造成亲密关系中彼此无法真正的亲密,或者见到一点点爱和好,就会飞蛾扑火!
这种幼小时候父母一方缺席,或者父母全都缺席的状况,会让孩子在父母给予自己爱的体验上特别的欠缺,这会成为巨大的对爱的渴望,会推动一代代留守儿童在爱的渴求和得到爱的体验上投注格外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小时候留下的遗憾,会有强大的推动力去要圆满它。客观上会造成家庭的动荡和不安。
关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还可以罗列很多,但这不是我们谴责这些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的父母或者谴责社会的理由,只有当你关心自己的想法比关系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才会理所当然地谴责,谴责并不能产生疗愈。对于一个被动接受社会转型的巨大力量所造成的影响的孩子来说,解决的办法就是真诚地说:爸爸妈妈,我同意和你们共同承担社会大背景下家庭的命运。同意二字非常重要,这背后的动力早已运作在社会和家庭之中,它们会把孩子的爱引向光明,发自内心的说出这些句子,孩子就能够表达出对父母本能的爱,以表达出原始的美和力量。能自发地展现出心灵深处下意识的意愿,即愿意为父母做出最痛苦的牺牲,她的同意是源于爱的,对孩子来说,说出真相指出系统的动力,公开宣布自己的爱,让自己意识到小小的自己已经在在帮助解决父母问题并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承担,让这些看似被动实则伟大的爱被看到和被公认,就会产生治疗效果。这些句子提醒孩子们,父母和他们正在努力做一些好的事情,即使有很大的遗憾也是为了更大的需要——生存是第一位的!他们知道自己是好的,不是被遗弃的,与父母的分离不是因为他们不好,不值得,这是极大的解脱。他们不必等到父母和社会有所改变,他们可以自由自在走自己的路,不必去指责父母清算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