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始于孩子的诞生,父母因为孩子而成为父母,在哺育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习成长为真正的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孩子是父母的老师,父母们要深深感谢我们的孩子,是TA们在流逝的时光中丰满着我们,成长着我们。
没有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孩子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宽容善待着我们这些稚嫩的父母,在用爱滋养着被生活冲刷得千疮百孔的父母,所以亲子关系的最初阶段,表面上看似父母单方面地在付出,含辛茹苦喂养幼小的孩子。实际上小小的生命总是毫无选择地承受着父母的粗糙,收藏着枕边的眼泪,承担着父母的情绪,掩埋着自己的伤痛......只要能感觉到父母的爱,这些小小的生命总是不计前嫌把自己的爱给疲惫不堪努力做好的父母,正所谓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父母因为生活的压力和个人的局限,几乎不可能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相反每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是无条件地爱着父母。这是亲子关系的第一阶段。
当孩子成长为和父母一样的成年人,反而会比较难以看到彼此的生命本源,因为小孩的面貌成熟,彼此都用成熟的标准和要求来严苛对待对方,小孩都进驻到了内在,往往我们看不到那些内在的小孩,因此我们就似乎很难柔软的对待对方。
这个阶段,亲子关系的双方往往都只是在表达着自己的需要、期待和要求,哪怕是爱着对方的,女儿虽已成年,依然只是一个年幼的女儿在说话,在表达多年前父母常年不在家不在身边的爱的缺乏,在恳求父母的爱,只是盯着自己的创伤和匮乏,却看不到已然拿出了全部做到了最好的父母。
所以对父母的状态、情绪、感受不接纳,是抗拒的,用自己的需要等去屏蔽对方呈现的东西,哪怕对方每天在你眼前晃动,TA也是“消失”的,亲子关系的双方大多都是如此,都只是活在自己的怨怼失望和要求里。
在关系中,你无法看到对方,无法呈现对方,说再多关于对方的话,关系是不存在的,是消失的,所谓的互动都只是头脑运作的结果,而不是真正“人”和“人”的互动。
当我们看不到父母内在的小孩,当我们无法感知父母的情绪和感受,我们就很难看到父母的心---想要和父母亲近,就变得比较困难。
令人哀伤的是,大多数亲子关系都长时间卡在彼此看不见听不见的第二个阶段里,父母和孩子永远都是怀着亏欠,也含着遗憾爱着彼此,这恰好是我们每天努力生活的动力——因为我们都是如此的深沉的想把爱持续地赋予对方,但也是我们的功课,在真实表达自己的期待拿出自己的爱的同时,也看到对方那个如是的生命,这样才会进入亲子关系的第三阶段——和解和连结。
和解和连结始于爱——带着安静的心,去觉察身边的生命,无论TA是哭是笑,是怒是喜……都顺着对方的情绪和感受下去,你就会触摸到一个生命热气腾腾的在你的身边,你对这个生命的感受一定是心疼、爱和慈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