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感受 只有爱 没有伤害——如烟

(2014-09-28 22:45:45)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我之前是一个特别容易伤心泪点很低的人,而且我不承认我生气,我说,我只是伤心,只是伤心,表面看,似乎我只是在尊重自己的感受并没有指责别人,但是在心灵成长的路上越往深处走,我就越感觉不对劲,我开始觉察自己的伤心,有一天终于醒悟,那只是伤心欲绝的小我披着感受的面纱而已,在真正感受的层面,只有哀伤,难过,是没有伤心的。哀伤,难过,是安静的,是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攻击性的,而伤心的潜台词是有一个施害者伤了我的心,我是无辜的受害者,伤心的后面有评判指责,有强烈的情绪和攻击性。

       感受是当下的,孩子吃饭之前跟妈妈要饼干,妈妈拒绝了,孩子很难过,但是吃饭的时候有自己爱吃的可乐鸡翅,孩子很开心,被拒绝的时候难过,被满足的时候开心,就是这样的灵动而简单。判断会使当下的感受造成阻塞,这种阻塞会造成下一个当下的隔离,而且会不断自编自演一连串的心理故事,比如妈妈不给孩子吃饼干,孩子解读为妈妈不爱我,妈妈讨厌我,这个判断形成之后,吃午饭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乐鸡翅,孩子又会继续编造自己的心理故事,妈妈是不是因为知道自己错了故意讨好我,哼!我就不吃,惩罚你!

      而那个一个劲地劝你吃鸡翅的妈妈却压根不知道你这边发生了什么,她只知道饭前不给你饼干是怕你不好好吃饭,她是从保证孩子的营养的角度在爱你。如果用从理想化的假设出发而构建起来的冰冷的理论来分析,这个妈妈就是不称职的妈妈,给出的是非爱之爱,伤害之爱!伤害我们的是妈妈吗?还是我们基于自己的期待不被满足的失望难过委屈愤怒等感受而产生的判断呢?导致这些判断的那些物化的观念和正确到无以复加的教条,才是人类的痛苦之源吧!

       跳出物化的标签和教条,不管是乞丐还是国王,都在爱里在光里,爱,是无法被定义也无需被证明的,你感受,即有爱!!是判断隔离了感受,隔离了爱。如何回到爱里呢?还是从感受开始,从感受自己开始。虽然你觉得是妈妈的不懂得不理解妈妈的控制一次次伤害了你,所以口口声声说不爱妈妈,如果评判,你会自责自己如此不孝。但你去感受呢?你会感受到一边说不爱一边是那么渴望走近妈妈真的拥有妈妈的一颗心,对不对?虽然你口口声声说对妈妈已经绝望,可是绝望的背后是渴望而不可得的痛苦,和痛苦到绝望还不放弃的坚守啊!爱父母,是孩子的本能,也是逃不脱的宿命,用恨表达的爱,依然是爱!当你穿越了自己的一切负面情绪和对抗诚实面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和你的初心呆在一起,和你的爱呆在一起,你也就感受到跟你一样的妈妈,贴着妈妈这个标签的本然如是的生命一直在那里,爱,一直在那里!

       物化标签二元对立所造成的阻隔,不仅是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制造了隔离和心墙,而且也在我们和我们的内心小孩制造了鸿沟,当长大的我们作为代言者将那个哭泣的没被满足的孩子丢在一边,去找在物化标准下所设置的那个罪魁祸首去清算去讨伐,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落水,不去救他上岸,却去找那个被你判断为推孩子下水的人去兴师问罪!!你真的看到这个孩子,真的爱这个孩子了吗?如果放下评判,去感受那个孩子,你了解TA所有的哀伤委屈难过,你会怎么做,你会直接扑上前去,拥TA入怀,你会给TA想要的理解帮助支持,你会温柔地对TA,慈悲地呵护TA。疗愈就在发生。

       感受才能建立联结,分析和判断只会制造隔离,爱才能疗愈,分析和判断才是真正的伤害之源!去感受,穿越表面的形式,直接看到那个人,直接感受那颗心,就只有爱,没有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