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保罗夫妇说“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是滋养生命个体责任感的行为”,为爱疑惑的你,用这两句话作为镜子仔细照一照,一定能找到答案!爱是过程,我们在爱的互动中言行举止哺育了自己和对方精神心灵的成长,也逐渐增加了双方的责任感;也是结果,爱的结果是我们的付出让付出爱的“我”和得到爱的“TA”都在成长,如果我们做的没有看到精神心灵和情感的成长,没有看到责任感的增加,即使我们总在说爱你,总在为对方付出,那也不是爱!很多爱看起来很美,付出的也多,最终,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因为我们在爱的旗帜下,所做的很多事情恰恰是限制甚至剥夺了对方的成长,压缩了对方的成长空间。美国的派克博士在《少有人走的路》里讲过一个牧师家的故事:
一位美国的牧师,他的妻子得了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从大学辍学,住在家里接受精神科治疗,为此,他很不情愿地去见心理医生——派克博士。他很委屈地说:“我竭尽全力去照顾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除了睡觉之外,我每时每刻都在关心他们。”
博士仔细询问了牧师的家庭状况,发现他为了满足妻子与孩子们的需求,全力以赴地日夜劳作。尽管他觉得儿子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变得自立,他还是给他们分别买了新汽车,并为他们支付汽车保险。尽管他自己很不喜欢进城,而且讨厌听歌剧,但是,他还是每个周末都带妻子到城里的歌剧院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将自己在家的几乎全部的自由时间,用于照顾妻子和孩子,而他们三人整天呆在家里,一点家务事都不做。
博士问道:“难道你不厌烦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他们吗?”“当然烦了,”他回答说,“但是有什么办法?我爱他们,如果我不照顾他们,那他们多可怜呀!我是太关心他们了,永远不会在他们有需要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自己站在那儿袖手旁观。我也许不是一个最出色的男人,但是,至少我懂得爱与关心。”
显然,这位牧师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的行为,促使了家庭的幼稚化。他总是把妻子称作“我的猫崽”;而把他那两个已经长大成人、健壮魁梧的儿子称作“我的小宝贝”。他不能理解,爱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活动,爱要求另一个人的完全参与——使用他们的头脑和心智。他不明白,很多时候,不给予其实比给予,需要更多的勇气。而且培养独立性要比照顾那些原本可以照顾自己的人,更加是一种真爱行为。此外,他还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愤怒、不满与期望,这对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几次心理治疗,牧师逐渐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并且开始做出改变。他停止不适当地照料家里的每一个人。当他的儿子没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能够公开表示自己的愤怒。他拒绝继续为儿子的汽车支付汽车保险费,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开车,就必须自己去工作,挣钱买保险。”他还建议妻子应该自己一个人去纽约听歌剧。
在施行这些改变的时候,他面临着变成一个“坏人”的危险,而且不得不放弃他以前作为家庭全部需要的提供者所具有的全权控制地位。一开始,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对他的变化表示愤怒。但是不久,一个儿子回去上大学了,另一个儿子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并且搬到自己租的公寓里去住,交上了女朋友。他的妻子开始享受自己的独立生活,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这位牧师则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生活也变得更加有乐趣了。
在两性关系中,同样如此!爱一个人,是让他成为他,也让自己成为自己,不是让自己成为他的一部分,也不是让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爱一个人,不是背负他该背负的,不是承担他该承担的,他的,他来,我的,我来!在对方困难时,帮TA,在对方穷困时,陪TA,在对方绝望时,给TA希望,在对方得意时,提醒TA。在我困难时,帮我,在我穷困时,陪我,在我绝望时,给我希望,在我得意时,提醒我。但TA依然是TA,你还是你,你们陪伴了彼此,也丰富提升了彼此,TA成为真正的TA,你成为真正的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