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非常感谢昨晚的节目,我首先想对参加节目的可爱的女孩说:亲爱的,我听出了你是谁,非常心疼你!在课程的冲击环节以及群分享里,你总是纠结于与母亲的关系,父亲几乎是隐形和缺位的,似乎还记得你说过父亲去出差你会暗暗高兴,昨天的节目你突然间谈到父亲,令我有几分惊诧。后来你说到你的梦,我明白了!我觉得老师说的真好“做梦是很美的事情,可以维持平衡,你对你爸爸的愤怒释放了很多,以至于你醒来你都感到愧疚,这个愧疚使你去靠近爸爸。”梦其实就是我们智慧的内在在给我们指引和提示!当你隐藏你对爸爸的愤怒的时候,你甚至都不愿意提起你的爸爸!可你的内在却是那么想穿过那道玻璃墙去靠近父亲!我想跟你分享的是,我也有过几乎跟你相同的场景和经历,被众人领到一个陌生的男人面前,告诉我那个穿着制服的英武的男子是我的爸爸,被催促着“叫啊!叫啊!叫爸爸啊!”于是“爸爸”两个字一直梗阻在那个两三岁的女孩喉咙口很多年很多年,一直到40岁她才在亚新老师的帮助下去重新遇见和疗愈那个惊恐的小女孩!还有一个场景是六七岁的我被妈妈抱到出差回来爸爸的床上,非常非常的尴尬,不习惯,无所适从,想逃!但是我没有感受到你的愤怒,那么强烈的愤怒从何而来,愤怒的背后就像老师说的,其实是对妈妈的心疼!那么请你觉察一下你的愤怒是否是母亲的或者是你为母亲代言的?我一度也对父母产生过强烈的愤怒,也是在团队冲击中,老师让我看到我的愤怒其实是我的外祖母在“借尸还魂”,是我在替外祖母代言。如果是这样,就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吧!
另外我还想跟你分享一点就是,在你最后描述那个不愿给父亲开门的场景时,你说平时这个时候都是没有动静的,现在突然有动静了,老师问你“突然有动静你是什么感受”,你的回答是“觉得被打扰了,和平常不一样了”!你的回答令我想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谈到的,当独自承担孩子的抚养责任的母亲如果不注重关系的平衡,过分强调自己跟孩子的关系或者过分强调自己对孩子的付出的话,会导致孩子发展出一种观点“我的母亲属于我,不属于任何人!”这是不是你的内在心声呢?之前在冲击的时候你不允许你的母亲与你的妹妹亲近,昨晚的场景中你又将你的父亲视为一个你和母亲的关系的“闯入者”!
于是我想起了另一本书——美国的南希.弗莱迪写的《我母亲/我自己——女性独立与性意识》里阐述的母女之间的共生关系。胎儿在出生前都是与母亲共生的,出生后的婴儿在心理上依然延续着这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也就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爱与无条件的满足建立了一个人内心深处永久的安全感。所以在生命早期尤其是一岁半之前母亲给孩子多少的爱和满足都是不够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共生关系虽然对出生不久的婴儿至关重要,但如果在孩子三岁以后还保持这种关系就很不健康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文化把共生关系和爱混为一谈,事实上,对成年人来说,共生关系和真正的爱是互不相容的,爱意味着双方的分离状态,只有当“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时,“我爱你”这句话才有意义!理论上说孩子和母亲的分离在三岁到三岁半的时候就应该完成,但事实上这个过程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无限期地延长了!对女性来讲尤其困难。亲爱的,你所分享的你和母亲的关系以及你昨晚的节目中所呈现的你和父亲的关系背后所隐藏的表达,都令我看到了一对“共生”的母女!
然后我想跟老师说说我对昨晚节目的想法:听起来嘉宾谈的只是父女关系,其实还是跟母女关系有关,不能脱离母女关系单纯来谈父女关系,所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更多的是陪伴孩子长大的母亲对因工作原因缺位的父亲的态度对父女关系的影响,也就是夫妻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这可能古今中外都面临的课题!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几乎是主流的家庭模式,即便是美国奥巴马也在开学日动员所有的父亲能够亲自送孩子去上学!在大多数孩子的眼里,父亲都是陌生的难以亲近的,他们要么是高高在上的神,要么是凶神恶煞的魔鬼!这对于承担着家庭主要的经济责任被社会赋予了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父亲其实是多么的不公平!这其实也是角色身份物化后完全看不到人的存在的恶果!
于是我再一次想到了我的母亲,看到了我的母亲,分享一段两年前我刚刚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后在博客里的一段文字,以表我对我的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恩:我刚读了老师推荐的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我对我的母亲肃然起敬,我的母亲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她无师自通地做了一个难得的智慧的好母亲,她是个职业妇女,但同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做得一手好菜,织得一手好毛衣,会做衣服会绣花,会做点心会做鞋,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她也暴躁,她也埋怨,但是,她从不诿过于父亲,总在我们面前维护父亲的形象,调和我们和父亲的关系,总是提醒我们注意和体会父亲的爱,哪怕是微小的一点,她尽量地帮我们放大那爱的火花。她哪怕承担了全部,但从不“过分强调”自己和孩子的联系和感情,却时时注意抬高和烘托那原本缺位的父亲,虽然我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常年下乡,既不是个“好爸爸”也不是个“好丈夫”,但妈妈从不把自己的过度承担归咎于爸爸,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理解爸爸尊重爸爸反而常常忽略了母亲的感受,看似很傻,我甚至觉得妈妈影响我也成了个傻女人,其实,这是真的智慧呀!妈妈没有怨天尤人,顾影自怜,她基于对爸爸的深深理解支持和爱,尽力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做了一个最大程度的好母亲,也最大程度地弥补了父亲的缺失,在我们内心维持了三角关系的平衡。谢谢你,妈妈!”
如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