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父亲的角色

(2013-06-11 20:04:05)
分类: 原生家庭关系

日本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治疗师河合隼雄所著《孩子的宇宙》里讲了一个初二男生不上学的例子。

孩子不上学了,母亲很焦急,而父亲不太理,只是责备母亲。后来孩子提了条件:只要给我买自行车,就去上学。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比较贵的东西,母亲不愿买,孩子就找父亲谈判。幸亏,父亲并没有即刻粗暴地拒绝他,而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与儿子进行了郑重的两个人的谈话。父亲先是给儿子看了工资单,然后讲明对自己这样的收入来说,买自行车是多么吃力的事。儿子这才知道家里的收入情况,于是反复去自行车店打听,最终以父亲能接受的价格,买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他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

在这个个案中,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自行车,而是父亲,是父亲的在场。长期不理孩子的父亲终于出现了,告诉了孩子现实的残酷,并且相信孩子也能应对这样的现实。这对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孩子在父亲的认可,和自己的努力下,最终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在这心愿中,自行车只是一个象征,它代表着,父亲很重视自己、父亲很在乎自己、父亲真的在关注自己。所以,这个孩子才能做到高兴地骑来骑去,不久,就精神饱满地去上学了。他并没有无休止地继续索要,是因为,他真正的需求被满足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很多,但很多家长不愿去真正地面对孩子,去了解孩子的心里到底需要什么,而只是快速地用金钱来满足孩子表面的要求,结果,孩子只能高兴一时,然后是更加的失落,于是又会提出下一个物质上的要求。

孩子只会提物质上的要求,是因为,在他的经验中,只有这种方式能与父母发生联系,能让父母注意到自己。而家长就会埋怨,孩子总是要这要那,甚至贴上贪心之类的标签,用这孩子,没救了!这样的句子把孩子全盘否定,也有的家长会想不再满足孩子了,要狠心一点之类的。

但不管,家长们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满足了还是没满足,只要家长没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没能理解孩子内心的情感,最终,孩子都会处在长久的、无法言说的失落之中。

作者这句话说得特别好:但我却从中听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呼声:我已经给了父亲这么多次的机会,他却一再逃避成为父亲。’”

是的,父亲的角色,决不仅仅是挣钱,他代表着规则、禁忌、权威、秩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