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3月24日《懂得爱》读书会(三)(鄢群主讲)

(2012-03-25 15:09:25)
标签:

杂谈

分类: 雅心心灵成长团队沙龙

沟通模式简介

 

背景(脉络):每一个人进入新的情境时,都会带着过去经验所形成的背景,使新的情景染上旧经验的色彩。一个人如果能常常检视内心世界,就能了解自己的背景。背景是可以转换和改变的,不要把自己的背景视为理所当然。

 

知觉(五官):通过五官,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能接收成千上万的讯息(大部分在潜意识中运作),这些讯息只是神经系统受到刺激的结果,不具有任何意义,是未经处理的感官资料: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声音。感官产生的知觉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意义,要经过大脑的解释才会赋予意义。

 

解释(赋予意义):解释无关对错,而是一个人了解讯息的方式。我们需要常常核对彼此的看法,如果双方的解释一样,不表示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只是表示意见相同,如果双方的解释不同,也不表示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只是表示意见不同,这时可以对彼此的看法产生好奇,而有进一步的学习。

 

  

非关对错的好奇态度使人能敞开来了解彼此,如果坚持分辨谁对谁错,就会妨碍双方的了解。解释是与思考有关的心理运作,一般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混淆了解释和感受,比如“我觉得你如何如何”,其实不是描述感觉,而是在说“我认为你如何如何”。

 

感受:感受是身体的经验,和血流与能量的变动有关。正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扩张,伴随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想接近对方;负向感受的身体经验是血管收缩,有紧张、不安的感觉,想要避开对方。

 

负向感受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有错,而是反映自己内在的评价过程。所以正向和负向的感受并不能真实反映对方的价值,而是和自己的选择与评价有关。感受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解释而来的。

 

意图:意图是运用意志把感受化为行动的过程,每一个知觉—解释—感受的综合体都可能发展成你想怎么行动的意图,但人有自由意志,不一定要根据感受而行动,也可以反其道而行,比如你害怕一个人,但可能为了探讨你的害怕而决定接近这个人,并没有顺从感受而退缩。

 

  

了解彼此的意图,可以提升接触的层次,进行深层意义的沟通。比如表达愤怒的人,可能是意图厘清问题,以便更接近你,这时你可能愿意面对他的愤怒;如果他的意图是威胁或控制你,你可能就不愿理他。

 

行动:一旦清楚了解自己的知觉、解释、感受、意图,就容易决定付诸行动,不但能有效执行这个决定,别人也容易了解你的决定。有了这种能力,就更能为自己负责,内在力量也会不断增长。 

 

1、共鸣

 

共鸣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将人物化的态度,是以权力为基础的纡尊降贵,伴随着想要照顾别人的渴望。同理心则非常人性化,是通过坦诚和脆弱而有的亲密参与。共鸣能使人连接到自己最深的本质。

 

能量之海

 

我们都生在能量之海里面,这种能量是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受孕时,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但也都连接到这个振动的能量。我们把这种共有的连接称为“宇宙的”或“整体的”爱,这是爱的基本性质,是真正的爱,我们终其一生都向往这种爱,却很少能感受到。似乎有某种强制性的规则,使我们注定要先经历分离,以完成个体化历程;先成为个体的自我,才能得到更重要的目标:更广大,更崇高的宇宙之爱。这是我们面对的任务,就好象寻找圣杯一样,旅程中环绕着许多危险和考验,过程中可能增强自我的力量,也可能被毁灭。然而,除此之外,再没有更伟大、更使人快乐的目标。不论是乞丐或国王、身染重病或身体强壮的人、受害者或加害者、无神论者或神职人员,都面临相同的人生挑战。

 

人和宇宙的分离

 

人类和整体宇宙的疏离,远远超过出生时的身体分离。我们不知道其他生物的经验,但人类以外的动物即使在出生时也可能没有分离的感觉。某些细微能量的动物实验显示,即使以人为的方式将母兽和年幼的动物分开,两者之间仍有能量的连接。

 

人类是具有意识的动物,分离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心理层面。胎儿不只是身体和母亲亲密连接,心理也是与母亲相连的;孕妇内在情绪的氛围可能会影响成长中的胎儿。许多临床工作人员和研究者相信,不受欢迎的小孩在子宫里就能感受到母亲的强烈排斥,如果真是如此,这些小孩的生命能量就可能较少扩张,而较常处于收缩状态;这种倾向会使小孩在出生后一直觉得不受欢迎,终其一生都有害怕被人拒绝的倾向,并有害怕分离的问题。

 

受孕时,宇宙能量毫无阻碍地流动于发展中的胎儿身上。每个人都与其他人共有相似的核心模式,同时也有个别、独特的模式。图一“自我与连接”中,圆形和三角形代表两位个体的独特模式,宇宙能量在其中自由流动;方形代表照顾这些独特个体的权威人物。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画出两个分开的子女和一个照顾者,方形的照顾者代表文化的要求,在潜意识中促使两个子女放弃个别差异,顺从地变成方形,以符合权威的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而削减自己的能量

 

教导适当文化行为的过程是可取而必要的,在任何社会中,大小便训练、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人际社交行为都是必要的。可是,发展中的孩童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放弃或压抑许多自己的本质;为了更像方形,每个人的能量都必须受到削减和控制,结果使内在能量的振动幅度大为减少。核心能量的冻结切断了人和宇宙能量之海的连接,这是人类独有的分离,因而决定了生活中大部分的目标和行为,也造成基本的内在分离感,进而使我们尽一切所能防止自己被人抛弃。

 

当孩童成为“好”小孩时,就冻结了大部分的核心能量,再也体验不到自己和宇宙能量(爱)的连接。人学习彼此照顾(这是社会所认为的爱),以取代宇宙之爱的连接感。为了努力成为完美的人,而失去和真我的连接(真我就是原初宇宙之爱的振动)。

 

这种爱能满足小孩发展成方形的需要以及方形照顾者的需要。虽然宇宙之爱的能量是自由流动的,但社会接受的爱的方式却是有条件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最无私的),这种爱建立了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存活是方便而实用的,却也是大部分情绪问题的来源。为了顺应方形文化的期望,而切断了和宇宙之爱源头的连接,正是这种困境促使人寻找爱和发展关系。

 

2012年3月24日《懂得爱》读书会(三)(鄢群主讲)

读书会后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