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妈妈小兄妹 |
分类: 轻声一叹 |
前段时间去西安的火车上,卧铺对面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年轻妈妈,带着一对儿女,年纪看起来大约是三到五岁。车上的旅途多少有点儿无聊,且向来喜欢小孩子,所以没过多久,就跟他们混得很熟了。一路上,不仅仅笑看他们玩闹,也跟他们聊天、分果子吃。小兄妹俩因为年龄相差不大,在火车上一直玩闹不已。但我看来看去,这俩孩子相处一块儿的时候,让我感觉到的不是温馨而是担心 —— 哥哥的个性要强,攻击性也很强,对妹妹基本没有个哥哥样。在火车上一天,他的拳头咚咚地用力砸在妹妹后背上的次数到底有多少,我都说不清了!可饶是如此,一天下来,我心里却更为小哥哥感到难过。
跟这位妈妈聊天得知,小哥哥快五岁了,小妹妹三岁多。女儿是一直在自己身边带大的,儿子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被送回老家由奶奶带,直到去年才回到爸妈身边一起生活。据妈妈说,儿子的个性被奶奶惯坏了,他一直是见到别人手里有什么就一定要抢过来,拿到了之后,看见别人手里换了另一样东西,就又要抢过来 —— 反正见不得别人手里有东西,如果有,就一定要拿过来!如果拿不到,就放声大哭,一直哭到得逞为止。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孩子身上是见不到的。通常,小孩子是见到别人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想要。像这个小哥哥,是不是因为潜意识就觉得自己缺乏某样东西?而这样东西,别人都有、唯独自己没有。这不是别的,正是妈妈的爱、妈妈的怀抱。人对爱都是有渴求的,但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爱或足够的爱,就会潜意识地转向物质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用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幼儿之所以会对某些物体特别依恋,根源也是因为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安全感和满足感。那一句著名的“我想要有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其实正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
这位妈妈说,遇到不能顺着哥哥的时候,孩子的奶奶就会说她爱女儿不爱儿子。一天下来,我觉得老人家的话或许极端了一点儿,但并没有全错。我们坐的火车,从深圳发往西安,是早上九点上车的,深圳火车站在罗湖,所以一般起床都得挺早。这娘仨到了火车上放好东西,妈妈可能想休息了,就跟孩子们说睡一会儿。小哥哥其实原本就躺在妈妈身边,他的手抱着妈妈的腰身,整个人窝在妈妈怀抱里,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全是对妈妈的无比渴望。而妈妈却一再地说哥哥你那么大了,你自己睡那头,妹妹跟妈妈睡一头。小男孩一直都没有答应。接下来一天的时间里,妈妈一次又一次地用各种方法劝说他自己睡一头 —— 为晚上过夜做准备呢。从头到尾,妹妹对于是否要跟妈妈睡一头可是一个字都没说过 —— 大概她心里很清楚,自己根本就不必跟他争这个,因为她心里知道妈妈一定会跟她睡一头的。事实上,如果妈妈跟小哥哥睡一头,让小妹妹另睡一头,是完全够地方的。
孩子年纪相差不大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玩在一起。这两兄妹也是如此,但打架也多。小哥哥打起人来让人看着都发慌。每次两人一打架,妈妈就会说不许打架,谁再动手我就打谁了!但到了最后,总是哥哥被打被拧,小妹妹从来没被妈妈惩罚过。而很多时候,哥哥之所以打人,起因是妹妹。虽然妈妈总喊不要打架,但妹妹常常主动去招惹哥哥。很明显,对于兄妹俩打架最后是谁被讨厌被惩罚,兄妹相争谁能在妈妈那里得宠,小妹妹是懂得的。小妹妹即使不是有意挑衅让哥哥被打,这种做法也应该引起大人的注意 —— 自己主动去招惹的哥哥,就是不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得自己负责。这种情况下,仅有哥哥受罚,显然是十分不恰当的!
小兄妹俩玩了一天之后,终于在傍晚时分开始犯困,妹妹先撑不住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哥哥也开始困得要倒下,但他不肯直接躺下去睡觉,他跟妈妈要求:我要枕头。一个卧铺只有一个枕头,先睡着的妹妹已经枕着了,没有枕头再给哥哥了。妈妈当然不会把枕头从妹妹头部底下抽出来给哥哥用 —— 也的确不该这么做,否则就真的变成纵容哥哥“我想要什么就一定得拿到”的性子了 —— 于是哥哥开始哭闹,一直哭,嘴里就只嘟囔一句:“我要枕头!”妈妈抱着双手、冷着脸看着他,时不时说上几句“只有一个枕头妹妹用了现在没有了”,或者“要不你用衣服垫一下好不好”。我微笑着看了好一会儿,觉得他哭的实在可怜,就说了一句:“枕头只有一个,谁先睡着谁先用哦。”他妈妈听了之后也这样对他说,但小哥哥明显听不进去,还是一个劲儿地哭,虽然从他的眼睛来看他应该很困了,但就是不躺下去,只管哭个不停。我忍不住劝了那妈妈一句:“可能被妈妈抱着会好一点儿,要不你抱着他,慢慢再跟他讲道理吧!”他妈妈先是说:“我才不抱他呢!”幸好过了一小会儿,不知道是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还是因为小哥哥哭得实在太可怜,她还是将儿子抱在怀里说:“妈妈抱你睡觉好吗?”小哥哥窝在妈妈怀里,抽泣了一小会儿,很快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有多个孩子且孩子并不全都由自己带大的妈妈,面对孩子的时候很难保持情感的天秤不倾斜。这样的亲子关系,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什么是感情?什么是亲子感情?妈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就是在为孩子穿衣吃饭的琐碎中积累起来的。两个孩子,一个是自己日夜付出带大的,另一个是由别人带大的,即使是血亲妈妈,也很难不在这其中下意识地分出亲疏远近来。或许这位妈妈当初把儿子送回老家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 —— 两个孩子年纪相差不远,估计是怀上女儿之后无法再兼顾工作和对孩子的照顾,但无论怎样,我仍然为这个小男孩感到难过。回到父母身边他已经三岁多,而零到三岁,是形成孩子心理健康的坚实基础的最佳时间段。无疑,他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缺陷。至于以后的人生,他内心的黑洞是否可以逐渐消失,我们只能祝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