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峰 郭欣雨
晚清的中国社会,有人说是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而百姓又怕官府,所以最终老百姓就是挺不起腰来,倍受凌辱压迫。但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我们也有许多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正直官员,像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兴办洋务抗击列强的左宗棠等等。而且,在我们德州就有一位,他官不大,可胆够大,他不仅不惧怕那些“洋人”,而且凭借自己的智慧,以独特甚至有些好笑的办法,把美国“洋人”赶出了德州城,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就是光绪年间的德州知州陈嗣良。
民国版《德县志》载:陈嗣良,字颂萱,浙江秀水人。光绪七年即1881年,补授德州知州。这个人聪明机智,有胆有识,桀骜不驯,同时拥有一颗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志书上说他是“性傲岸不群,有豪侠气”“洁己爱民,不畏强御”。
1880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明恩溥和博恒理在当时的恩县(原在德州城南,后属地划归武城、平原、夏津三县)设立了庞庄教会,同时,这两个狡猾的家伙发现,我们德州城的地理位置太好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水陆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经济也不错,是理想的传教宝地,所以他们就想在德州建教堂(《德县志》说“有美领事来德购地建设教堂”,其实说的就是他们俩)。
正好,在他们的教会里有一个家住德州城南第七屯的教徒,叫吴长泰,三个人狼狈为奸,勾结起来,在1881年冬天强占了本地吴夏氏(据说还是吴长泰的寡嫂)的房产,准备用这块地建教堂。可还需要官府的批复手续,这事儿对霸道成性的明恩溥和博恒理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儿,手到擒来的事儿!1882年夏天,这两个人趾高气扬地拿着强迫来的合同契约等文件,往时任德州知州陈嗣良桌上一扔,要盖印。陈嗣良早就对他们的恶劣行径憋了一肚子火,当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们,《德县志》记载的是“嗣良据法力争,以天子守土,尺寸不轻与人!”一句话——这个事儿,不能办!
两个“洋大人”本来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没想到碰上了硬茬,只好悻悻而返。而陈嗣良想,这俩家伙肯定也不能善罢甘休,得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打退堂鼓才行。陈知州略一思忖,计上心来,他找来城里各街的小孩子,看这帮孩子,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像一群小叫花儿,陈知州告诉他们如此这般………
一天,明恩溥和博恒理正恨恨地走在大街上,想再去找陈嗣良,忽然,身后追来一群身着破衣烂衫的孩子,拿着砖头石块就向他们投过来,嘴里还呜呜呀呀不知道喊着什么,两人直被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去质问陈嗣良,可陈知州学着西方人的姿势,两手一摊,双肩一耸:“一群孩子,我有什么办法?”
从此,两人只要一露面,就挨打,简直成了“过街老鼠”,而且挨了打还找不着人。两个不可一世的传教士一看在德州实在是呆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离开。“领事窘甚,狼狈奔北,走京师白诸当道”。经过此事,明恩浦和博恒理心有余悸,以后几十年不敢再生在德州建教堂的企图。
(已载8月9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