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松
从德州董子文化街南首“三策固本”牌坊,沿河西岸徐徐北行,不多远,便有温婉的古乐飘入耳中。循声望去,“刘氏刺绣”四个大字映入眼帘。
烟波浩渺的青山绿水,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瞻眺生动的各色人物,宛在目前的花鸟鱼虫……这里的各种刺绣作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此外,梵高的向日葵、中国画中的白菜蝈蝈、漂亮的现代抽象作品、甚至古运河德州段形胜图,都成为了这里刺绣作品的题材。
“你看你看那白菜!就像真的一样!那立体感,比国画里的还逼真,鲜嫩得都能掐出水来!”一位顾客兴奋地招呼她的同伴说。
刺绣的作者,“鲁丝绣”的创立者刘宝华女士在一旁微笑着,她知道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40岁开始勤奋圆梦之旅
45岁的刘宝华是德州人,自幼喜爱刺绣,并向会刺绣的邻居学习简单的刺绣方法。19岁起,她开始进入商海打拼,2011年,已经有了一定资金实力,不需要再为温饱分心的她,终于如愿以偿,重拾童年梦想,创建了自己的刺绣店面。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已经40岁的刘宝华,下定决心,拿起久违的针线,几乎是从头学起。她要奋力用自己40岁以后的时光圆梦。
天不亮就起床,忙碌到深夜才休息,白天一次次扎破手指,夜里在梦中还穿针引线……多少个日日夜夜,刘宝华不知疲倦地学习着,探索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宝华的刺绣越来越美,越来越逼真。“刚才他们说的那件白菜蝈蝈的作品,单是调改颜色,我就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呢。”她对记者说。
2013年,著名苏绣艺术家、“刺绣皇后”姚建萍在清华美院组织了高研班,朱龙泉是本次高研班的设计导师,两位老师分别是刺绣和刺绣稿件原创的大师。刘宝华得知后,主动和清华美院联系。“那次高研班,是为提升和推广刺绣艺术而办的,只招收省级以上大师和贫穷边远地区的学员。”她回忆说,“我当然知道,凭自己的条件,很难被录取,但还是坚持等了大师一个半小时,见到了他们。我告诉他们,40岁以前,我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40岁以后,我要以此为基础,用自己的一切去追求本心,那就是将刺绣这一传统工艺继承并发扬光大。”就这样,刘宝华被破格录取了。
▶用自己的头发绣出梦想
刘宝华采用发丝甚至胎毛和蚕丝结合进行刺绣,获得了成功。
10月22日,在浙江东阳,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落下帷幕。在这个手工技艺人最高级别的盛会上,评选出了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刘宝华的刺绣作品《我的刺绣梦》获得铜奖。
《我的刺绣梦》是将传统的发丝绣和蚕丝绣有机结合,在平乱交织的针法中融合了中国画的水墨神韵和西洋画的光线透视。有意思的是,刘宝华不但将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梦想绣进作品中,作品的头发部分也全部采用了作者个人的真发。
“现在在德州,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刺绣。其实鲁绣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辉煌。”从东方朔绣像讲到清代德州临邑籍刺绣大师邢慈静,向记者介绍起刺绣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刘宝华非常兴奋。“我希望自己明年能成立一所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刺绣,将这项传统艺术发扬广大。”她说。
(已载12月9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