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松
提起油画,人们往往会想到色彩艳丽的风景画、照片一样逼真的肖像画,或是毕加索的抽象画。郝萍的油画,却完全颠覆了这些传统认知。她的作品中,常常是一个传统着装的女孩,在一朵盛开的莲花旁,沐浴着微风,吹着横笛……画面中不但没有艳丽的色彩,甚至乍一看就像是水墨画的感觉,清新脱俗,自然洒脱。
看过郝萍的画作,即使你还没有与她见过面,也能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她——她身上独特的气质,恰如她的作品,宁静,洒脱。
“我并没刻意追求什么,当代的艺术无论表达的观念还是它的表现形式,不必拘泥于材质、技法和形式。吴冠中曾提出过,要超载笔墨的观点。对我来说,画是心灵的表达,只要把自己的所感所通想过画传作达出来,就是到位的作品,就可以了。”6月14日,与记者聊起自己的创作,郝萍这样说道。“比如这一张‘在水一方’,我想把这种雾濛濛水濛濛的感觉画出来,想表现出一种淡然超然的感觉。好的艺术品,有的催人泪下,有的震撼人心,有的让人倍感温暖……也许每个人的兴趣各不相同吧,我最喜欢这种淡然超然、安静洒脱的感觉。”
郝萍说,自己学生时代初学油画的时候,为练习技法,也要画常见题材与技法的油画,但后来自己开始创作的时候,就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与浸润,使她更倾向山于山水的气蕴、黑白的变化和中国文人恬静隐逸的意境。她说,文化是相通的,无论油画还是中国画,都是表达的工具和方法。当年毕加索也临摹过齐白石的写意画。
“我个人比较喜欢黑白灰的淡然的色彩。就像传统国画里,‘墨分五色’,在墨的浓淡中寻找变化,非常精妙,我就喜欢这种感觉。”
这样创作油画是不是有些过于大胆了?对此,郝萍说:“创作是遵循内心的行为,我不太在意小众或大众来界定我的作品。不同的人看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样的,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意义,即使再小众的表达也有欣赏的群体,也总有接受群体。这就够了。”
尽管讲求个性,但郝萍并未刻意标新立异。“风格也不是随便和刻意的,也要遵循章法,师古创新,厚积才能薄发。从我也没有刻意去打造自己的风格,而是一直在学习、积淀、领悟,沿着自己喜欢的路自然而然地走。”她说。“创作也允许功利,很多时候要原地踏步走很久,就象是平台期,需要冲破那个壳,那能有进步蜕变,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有时放开目标,做自己想做的,更自然而然。把自己想做的做好了,很多东西就都会变得水到渠成了。”
2015年4月,她在上海做了自己的个展,有一位前来看展览的波兰女士用生涩的中文对她说:“看了您的画,我感觉到了一份恬静。”郝萍说,这正是她想要表达的。
(已载6月17日《德州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