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月三,赶红山

(2016-04-12 23:19:45)
标签:

三月三

德州晚报

陵城区

分类: 副刊文史
三月三,赶红山
    齐宝江  李世英
    “三月三,赶红山”是当地人赶三月三古会的俗语。红山会址位于德州市陵城区糜镇的马颊河南岸,西距249省道一公里。几千年来,这里成为“三月三”节庆民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在此留下了薪火相传的烙印。

    “三月三,过神仙”
    红山又称红土山,相传是高不过十米的土丘,因为峰顶有一层红色土而得名。它旁边还有几座土台子,上面有神庙,供奉着玄天上帝、女娲娘娘、三皇五帝等。山的北麓是《水经注》记载的白鹿渊,它分出一条小河向东蜿蜒而去,在徐阁村的村碑上称之为“红土沟”。
    经考证,红土山的来历不凡。据《新唐书》和《德平县志》记载,这里属于古代平原郡般县陆乡,“即陆终氏封域”。陆终是尧帝时火神祝融的儿子,世袭为“火正”官,主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红土山就是当初观测星象的天文台系统中心,与之配套的还有东、西、南、北几里之外的四处观象台,整体组成一个“十”字形。它们分别负责北斗、苍龙、白虎、朱雀、神鹿各星象的观测,相互协作,用来制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些遗迹属于考古学“红山文化”时期,至今尚存。
    当地有民谣说:“三月三,过神仙,烧香燎草好种田。”据老人们讲,先是神仙们来红山会集,从冬天一直到三月三方止。每到黄昏以后山上 “仙人聚会”,灯笼火把一溜一溜的,很多人都见过。这一带的人在红山古会上拜了神灵之后才开始烧荒种地,说是能多打粮食。
    科学证明,那是“磷火”在作祟,待三月空气湿度增大、草木勃发,自然就消失了。但是,传说是从古人用“火”进行农业生产的史实演变而来,其中透露着三月三古会源头的影子。
    “三月三”也叫“上巳节”,历史记载中有殷卜辞:“癸巳卜,于祓月侑心”,《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季春出火,民咸从之。”郑玄《注》引郑司农的话说:“以三月本时昏心星见于辰上使民出火。”红土山正东的箕山观象台,专门观测“东宫苍龙”星座中“大火”(又称心星)运行的位置定时间,三月里适时发布“出火”的政令,分发火种,开始让人们烧荒耕种。
    当时的仪式非常隆重,影响深远,到东汉杜笃的《祓禊赋》还说:“巫咸之徒,秉火祈福。”可见火具有了象征意义。三月三古会就这样演进而来,逐渐成为节俗。“三月三”还派生出不少节日,像“寒食节”,它正是在停旧火改新火的节点,民间至今还例行节前给亡人上坟烧纸的习惯。

    “天蓬元帅”下凡
    据天文考古证明,我国“红山文化”中的“圜丘”象征天,红色石头代表太阳,“方丘”则表示地和月亮,它们是祭天、祭日、祭地、祭月和行使王权发布时令的神圣之地。这些在红土山也得到了关键性印证。
    旧时的红土山古会上,五行八作漫山遍野,香客如云。据说,天北极的文昌星是文化之神,这一天是“文昌大帝”生日,读书人便去文昌庙祈请高榜得中,还舞文弄墨比赛诗词;当日还是“玄天上帝”诞辰,白胡子老头、小脚老太太都到山上求这位掌管天极北斗的大神禳灾降福;年轻媳妇有来女娲庙里“拴娃娃”盼子嗣的;东瞧西望的小伙、姑娘有不少是会情人、相亲的,拜托“娘娘”牵红线。
    各庙前烟雾袅袅,神案上的供品琳琅满目,有白面做的燕子、寿桃等都染了色,还有的糕点上点缀着大枣、荠菜叶子,红红绿绿的,最抢眼的是摆在高处油光铮亮的猪头。
    有一年说书人开场“垫话”,借地名讲了个小段《猪八戒招亲》,一下子令喧闹的听众鸦雀无声:话说“天蓬元帅”在天上因调戏嫦娥被贬下界,他就投胎到了“野猪坑”,成了猪脸的妖怪!……唬得人们都扭头去看山东边的一片水洼,那里丛生荆棘、狐兔出没,相传叫“野猪坑”或“老母猪坑”。也算是他歪打正着,这里还真藏着奥秘!
    原来,上古时人们是以猪比附“北斗”的。最初人类从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和日月运行来测定时间,叫做“物候历法”,后来逐渐发展到“天文历法”,才是以观察日月和星象为主。起初人们知道母猪从怀孕到生产约为四个月,三头连续起来是一年,后来发现“北斗”旋转一圈的时间恰好与此吻合,于是把猪视为斗星在地上的代表。在历法文化的传承发展中,猪的计时功能还被天文观象台作为参照,况且在多种祭祀仪式上猪是北斗的“象征物”,所以用于养猪的“野猪坑”是红土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道家说“天蓬元帅”在上界是理天司斗的神,那么他下凡变成猪也顺理成章,“猪鼻子插葱装象”的歇后语若推究起来也是个严肃问题呢!
    “三月三,燕子飞满天。”乡里人说燕子是天神派来的,都非常恭敬它,习惯用面燕来古会上祭天。谚语说“三月三,荠菜鲜,昆仑老母送灵丹”,据说昆仑老母是地上最大的神,那些身体有病、久婚未育的人便将荠菜奉若至宝,并且做供品也用荠菜添枝加叶,来祭地。正像《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三月三的红土山仿佛顿时给天地间带来了无限生机活力!

    东方朔骑虎回家
    到战国末,红土山的天文历法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齐宣王少子通封到陆乡,以邑为姓叫陆通,为陆姓始祖,驻在今糜镇街即“南宫朱雀”观象台的所在地。那时齐国的“稷下学宫”相当于整个周朝的科学院,聚集了黄老、阴阳、儒家等学派带头人,开创了史称“百家争鸣”的文化新风。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陆乡,必定会吸引着这些时代骄子们,他们乘着三月三明媚的阳光前来红山古会访问,那该是多么庄重热烈的场景啊!
    三月三红山古会的会期是五天,因为五天为一“候”,初一开始。相传会上还有一景,白日里山的上空经常会显现奇境,亭台楼阁鳞次栉比,神龙、彩凤、麒麟等嬉戏其间,仙气氤氲,令人神往。这可能是白鹿渊水上空出现的类似海市蜃楼的幻象。
    白鹿渊水域至汉代时还有很多野生麋鹿,因为麋鹿又称神鹿、白鹿,故此得名。麋鹿有“冬至”解角的物候现象,古人参照它来测定冬至节气。白鹿渊北岸就是观测“冬至”的天文台。考古也证明,“北宫神鹿”星象是后来才改称“北宫玄武”的。麋鹿可驯化使用,传说齐太公姜子牙的坐骑为“麒麟”,那就是神鹿。
    在三月三红山古会上,撤下神案上的供品还要拿到白鹿渊水边再去祭祀。考古发现夏代之前的观象台都是邻水而建,这样既用于观天象也为了察物候。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有神灵,所以都应祭祀才能圆满。人们将红枣、鸡蛋、面桃等投进水中,据说捞取这些“仙食”吃后可以驱邪得吉。儿童们吃着美味高兴地挤来挤去,吹得柳笛儿“吱了哇了”乱响。
    传说,东方朔的母亲当年因吃了“仙桃”而未婚先孕,生下这位“桃仙子”。东汉《洞冥记》上说,东方朔小时候就是一位神童,有一次东去紫泥海返回时遇上老虎,他告诉母亲说:“儿骑虎还,打骑过痛,虎啮儿脚伤”。其实,这也并不神奇。红土山向西15公里就是东方朔的家,其间有一处“西宫白虎”观象台。因为虎在秋天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可以辅助天文预测,所以被人驯养使用,小孩子可以乘坐,少年东方朔骑一骑当然也无妨。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智圣”之称的东方朔肯定得到了当地文化的滋养,当年的三月三红山古会上,少不了他年轻的身影。
    在清朝乾隆年间,离红土山最近的街后张村张学文一家接连出了几位贡生,轰动了整个德平县,地方志中还辑有他们的很多文献。红土山朗朗千古,不知还见证了多少人文故事!
    到民国时期红土山上只剩下一座文昌庙,常年有人看管。再后来,三月三红山古会挪至糜镇街举办。2015年3月,几百名世界陆姓华人来到糜镇举行了陆通公祭活动。民族传统中“循天时重人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一直传扬下来!
(已载4月13日《德州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春色将阑
后一篇:等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