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重读经典,新年思索人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羊年即将结束,猴年春节就在眼前了。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春节假期期间,除了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你还有别的计划吗?
让我们捧起书本,重读经典,反思自己刚刚走过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吧!
经典呈现的是古人思维的智慧,尤其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仍能流传下来的著作,表明它已具有超时间的永恒价值。
经典呈现的是至醇至真的生活样态,它们中有很多东西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民族的存在之根。
读经典书,常读常新,随着阅历日渐丰富,重读经典,也总会有新的体会。
经典的“启发性”和“开放性”让它们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重返经典绝非意味着“惟经典是从,死在言下”,而在于通过对经典的回溯,重新“找回”我们的智慧之源,进而生发出一种智性的活力,以滋养我们的未来。从经典中吸取智慧并与时代精神、个人学养相摩荡与氤氲,则将获益深远。
进入经典,也意味着我们穿越时空去追寻我们祖先曾经“居住”而今我们仍需栖居的精神家园。
过年了,放假了,让我们在走亲访友的空隙,停下生活中匆匆的脚步,静下心来,重读经典,思索人生,让《论语》的人生哲学启示你的生活。让《庄子》的逍遥洒脱放松你的精神。让屈原的爱国精神震撼你的心灵。让唐诗宋词的意境美化你的心情……不论男女老幼,让我们重读经典,让千百年来古人最经典的智慧,照亮我们新的一年吧!
~ ~ ~ ~ ~
开卷岂只一笑缘
——有感于南怀瑾《论语别裁》
□小曼
读书,特别是经典名著,我喜欢选择较早的版本。因为越早的版本越朴实无华,没有喧宾夺主的华丽铺张。这本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是在1976年版本的基础上再版,整体格调简洁朴素,编排细致,名副其实地大家风范。
前些年,除去专业研究的人,社会上读《论语》的人似乎不多。热潮大约出现在于丹上了百家讲坛以后,各家之说以琳琅满目的版本形式跃入公众视线。但究其风格,还是早年南怀瑾先生这本《论语别裁》更能深入浅出,化大道于无形,隐真理于淡笑间。
既是别裁,观点自然自成一家,不流于俗套,但也并不是为求新而刻意,而是有理有据,贯通古今。比如《里仁》篇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他一反传统,提出游必有方的方,指的并不是方向,而是安顿父母的方法,把父母安顿好就可以远游。结合人之常情,这样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孝”的含义。也是这一篇中的“德不孤,必有邻”,南怀瑾先生认为,“把寂寞当成一种享受,就可以研究道德了”,寂寞冷清,正是曲高和寡,而孔子所言“必有邻”又当如何讲呢,在此,南老先生也并未明确指出,但,显然二者并不矛盾,有邻,自然是志同道合者,在“德高”者这个层次上,他会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这样的影响力持续修为,便会达到“得道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境界。在《述而》篇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说孔子三个月一直吃素,而是听了韶乐以后,心境之宁静,思想之专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以至于饭是什么滋味都不知道了。
这样的例子全篇皆是,让读者看起来,确无繁琐老套之嫌,却有耳目一新之感。厚厚的一部别裁,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反而像是读上了瘾,随时都想拿起来翻阅几页。而这本书也确实适合反复阅读,因为南怀瑾先生在书里并不是学究般地只讲论语,而是由此及彼,讲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甚至讲到信仰,讲修为、讲人生,所有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对于这本书,南怀瑾先生自谦道:“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陈言岂尽真如理,开卷尚留一笑缘。”作为一位普通读者,我个人的感觉是,读进去,受益匪浅,读出来,醍醐灌顶,开卷岂只一笑缘!
【书籍名片】
书名:南怀瑾选集——论语别裁
作者:南怀瑾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