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月4日德州晚报春节特刊“温情暖暖”

(2016-02-03 22:28:23)
标签:

春节

过年

德州晚报

分类: 专刊特辑
2月4日德州晚报春节特刊“温情暖暖”
母亲的春节
    韩春山
    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母亲过年时心事最重。
    小时候,一进腊月门,母亲就张罗着全家人过年的吃、穿、用。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里,为了把年过的体面些,母亲没少操心。譬如:把白玉米面掺在面粉里,做成馒头状。待客时,自己吃这种二合一的食品,让客人吃纯面粉的馒头。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为了孩子而准备的过年新衣:先是把哥哥姐姐们穿小了的衣服找出,翻来覆去地丈量着尺寸,然后用给大人们做衣服剩下的布头把袖子接足。大年初一一大早睡醒后,发现母亲早已把新衣套在被窝上的棉衣外面。当时的心底顿时充满了温馨的感觉。
    长大后,我到了外地工作。母亲不识字,进了腊月门后,我和大哥收到由姐姐代笔的来信,里面总有母亲的询问:今年过节还回来吗?如果在信中听说我们回去,她就会提前就把我们爱吃的东西准备好。临近春节那几天,母亲每天都要到村口跑上两回,还时不时的催着十来岁的侄子:看看你叔叔来没来,去接一接。假若听说我们不回来过年时,她就再三叮嘱姐姐,回信时要写上“一定要安心工作,家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这类的语言。等到除夕夜,母亲以身体不适为由,早早的合衣躺下。看着母亲在炕上来回翻身的情形,家人就清楚:这是母亲在思念儿子了。
    后来听姐姐讲,有一年的春节,我和大哥因工作原因过年都没能回家。大年三十,母亲硬是在村头的石磨上坐了一个下午……
    如今,进了腊月,母亲就时常来电话催问小孙子什么时间放寒假,我和妻子什么时候放假回家。三十晚上,母亲早早盘腿坐在火炕上,望着子孙一大家人欢声笑语的吃着团圆饭,喜得合不拢嘴。吃罢年夜饭,母亲从箱子里拿出新衣服,戴上老花镜,仔细的用手抚摸着,然后再穿上试了又试,最后按原样叠好放进箱内。并不时的唠叨:我是快入土的人了,这好东西就不糟蹋了,这人一上了岁数就不爱好了,你们以后啊,也不要为我乱花钱了,只要常回来看看就行……
    现在,又要快到春节了,想像着母亲佝偻的身躯和期待的眼神,我多想早一天回到母亲的身旁!
 ~ ~ ~ ~ ~ 
那年过年
    莫问天心
    街道两边的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又过年了。路上又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归家的人。
    现在,我在自己的小家过年。现在,我不再行色匆匆。而记忆里的那个年,却让我永远难忘。
    那是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还在工厂上班。因赶生产任务,直到大年三十才放假。等我赶到车站时,到武城去的公共汽车早已无影无踪,只剩一辆去夏津的车正缓缓驶出站口……
    在恩城下车时已是万家灯火。汽车绝尘而去。我孤零零地站在路口,听着远远近近的鞭炮声,茫然不知所措。想着离家近三十里的路,忽然间有种想哭的感觉。刺骨的寒风吹着,我打了个冷战。
    这么远的路,总不能走回去吧。又没法告诉家里人来恩城接。也许,只能寄希望于这除夕之夜能有辆去武城的车。但似乎,希望又不大。
    我缩着肩,无望地等待着。半个小时过去了,终于有两道车灯照过来。我准备拦车,却想起长辈不能随意和陌生人搭话的叮嘱,下意识地退后了一步。
    那辆车飞速而过,突然又转回来停在我身边,是一辆白色的面包车。这次我是真的害怕了,暗暗戒备着。
    “闺女,这么晚了,一个人站在这里可不安全啊!”车窗打开,露出一张和父亲一样慈祥憨厚的脸。“我……我回家,可是没车了。”“哦,去哪儿?闺女,今儿可是大年三十,快上车,我送你回去。”“董王庄。”不知道为什么,我信了那张和父亲一样的脸,说出了我们的村名。
    伴着一路上的鞭炮声,二十分钟左右就到了家,在家门口下了车,我感激地挽留:“大伯,天这么晚了,吃了饭再走吧。”“不了不了,我闺女也在家等着我呢。过年了,给你父母问声好。”我目送着那辆车消失在视线里,才转身进门。
    或许这件事很小,但我永远记得,在那没有手机的时代,一位陌生人所给予的温暖,一种不会淡漠的人间真情。
 ~ ~ ~ ~ ~ 
枣糕香里年味浓
    刘红英
    小年了,一整天都眼巴巴期盼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黍米香甜,肆无忌惮地诱惑着童年敏感的味蕾。待灶下的火星渐熄,母亲微笑着掀起锅盖的那一刹那,孩子们便欢呼起来,热气氤氲中浮现出一锅金黄缀红,从视觉到味觉直沁人心。
    这是童年记忆里小年吃枣糕的情景,每年的这天,母亲一清早就开始忙碌:文火蒸枣,井水和面,揉团成形,备好大锅竹屉,满灶木柴。每一个环节,母亲都仔细谨慎,水的温度,面的软硬,饧的程度,都有讲究。水沸后入屉,将枣糕排列整齐,掩上锅盖,便须用大火猛烧,直烧到锅盖周边都有热气冒出,灶火方可稍稍减弱,大约再烧二十多分钟,便可闻到扑鼻的黍香枣甜。
    黍子是母亲在小地块上种的,种子经过挑选,粘性高,香味浓。一进腊月门,母亲就把黍子碾成米,磨成粉,单等小年备用。红枣是院里那三棵枣树上结的,虽然是普通的品种,但味道很甜,个头也足。从枣子在树上露脸,孩子们就开始偷嘴,到八月十五落竿的枣就所剩无几了。能有多少枣子攒到年底全看母亲的看护功夫了。
    如此,小年的这锅枣糕想来也着实不容易。随着孩子们长大离家,过小年的只剩下父母两人。但枣糕依然会雷打不动地蒸好,出现在年三十的年夜饭桌上,或者成为女儿回家拜年时饭桌上一道特殊的点心。这些年,田里早已不种黍子,老院的枣树也被砍掉许久了,但母亲总能像变戏法似的,给家人一种味觉熟悉的如常惊喜。放置久的了枣糕会变得像石头一样硬,但母亲又发明了新的吃法,把枣糕切片,过油煎得两面黄酥,装盘上桌,黄灿灿的,掀一片入口,松软香浓,甜适可口,远远赛过满桌的鱼肉海鲜。
    这些年在外边,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年糕:南方的糯米粉糕,北方的黄米切糕,鲜族的精制打糕,还有各种各样的蒸糕。就算不是过年,平时想吃也很容易买得到。但,不管它们做出怎样的别致花色,加了什么样的干果点缀,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母亲用大锅木柴蒸的枣糕,以及随着热气飘出的浓香的年味儿。
 ~ ~ ~ ~ ~ 
除夕之忆
    桑恒昌
    每当写到母亲
    我的笔
    总是跪着行走
    ***
    如果母亲是鱼
    她会剥下
    所有带血的鳞片
    为儿女
    做衣裳
    ***
    母亲用五更灯火
    为我纺了一根脐带
    我把它走成
    一万里
    尽是滔滔的江河
    ***
    今夜母亲又会在
    年头和岁尾的
    路口等我
    再一次
    将儿子
    连根拔起
 ~ ~ ~ ~ ~ 
母亲的年糕
    马泽友
红枣一颗一颗
从娘的手上走过
留下几丝甜味
让苦日子有了亮色
***
和面团相依为命
赴汤蹈火也义无反顾
娘把辛劳投进灶火
燃旺一年的希冀
瞬间让柔软有了骨气
***
娘的年糕是一件艺术品
嘴馋的孩子
也不忍心咬破娘的心事
***
把苦嚼成甜
娘的一双巧手
让日子一层层叠起来
把腰弯成台阶
让儿女们一步一步
往高处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