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不一般的家世
(2021-08-30 15:04:54)
标签:
唐诗杜甫家世杜预杜审言 |
杜甫在古代被称为诗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一些人称为人民诗人。这人民诗人和诗圣一样,在古今的诗人群体中,都是绝顶崇高的不凡的称呼。不管这两个称号是否合适,事实上,杜甫也的确是非常伟大的诗人;他所具有的这样的地位,是不容怀疑的。
古代社会,人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家世,都喜欢标榜自己有名气的祖先。当然,这主要是在上流社会,下层社会的穷人,往往连自己曾祖父的名字都不知道,哪有什么家世门第可言?杜甫也许特别喜欢向人夸耀自己的家世,他的家世倒也真有些值得向人谈的内容。我们也可以设想,假如杜甫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别说是做大诗人,恐怕连个小诗人也是做不了的。
杜甫的父亲杜闲,做过县令的官职。杜甫的青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个官二代、公子哥儿的身份。杜闲一生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儿子杜甫,后世谁也不会知道有过杜闲这个人。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倒还是有些才华,诗写得较好。在初唐,他的诗名当然在陈子昂和“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下,与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地位大概差不多。他们几个主要的事情,是促进了律诗的定型。杜甫后来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一诗中曾不无骄傲地写道:“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说他祖父的诗在整个古代超越一切人,杜甫吹得实在离了谱。单是初唐,陈子昂和“四杰”他杜审言就赶不上,何况更早还有屈原、陶渊明等许多伟大的诗人。第二句的“同年蒙主恩”倒也属实,武则天当政的时候的确召见过杜审言,武则天说“要起用他,问他高兴吗?杜审言手舞足蹈称谢。武则天便叫他做一首《欢喜诗》,诗成,受到欣赏,授著作佐郎。” [1] 著作佐郎根本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但杜甫很为他祖父而骄傲。冯至在谈杜审言时说:“从他在武后面前高诵《欢喜诗》以及与张易之兄弟相勾结看来,也不能算是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诗人。” [2] 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武则天的面首,人格卑劣,杜审言与之勾结,也就不大像个正派的人了。杜审言还是个非常狂妄的人,《新唐书》中关于杜审言的部分说道:他“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大意说,杜审言过度地骄傲,当时人颇不喜欢他。苏味道为天官侍郎,杜审言前来考试判文。答完出去之后,杜对人说:“苏味道必定要死。”人们吃惊地问是怎么回事,杜说:“他看了我写的判文,会羞死。”杜又曾对人说,就他的诗来说,屈原、宋玉只配给他当个衙官,即当个听差;就他的书法来说,王羲之也应向他北面称臣,即屈居下流。杜审言这种骄傲狂妄的态度,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冯至曾说:杜审言“这种夸大的性格,杜甫多少受了他的影响。杜甫壮年时,在政治上自比稷契,想致君尧舜,在文学上他把屈原、贾谊、曹植、刘桢都不看在眼里,这种高自称许固然是唐代一般文人的习气,也不能不说是有些祖父的遗风。” [3]
杜审言还不算杜甫最引以为荣的先人,杜甫最值得骄傲的祖先是杜预,杜甫自称是杜预的十三代孙。杜预是西晋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杜预还曾为《左传》作过注,这个注一直流传到今天。清代康熙年间的仇兆鳌有《杜诗详注》一书,相当有名。此书中有仇兆鳌编制的《杜氏世系》,表中除第三代、四代、五代没有人名及官衔外,每一代都标明所任的官职。杜甫有时也提到杜预更上一代的杜恕,杜恕在三国时的魏国也当过幽州刺史。到了当代人所写的《杜甫评传》一书,则把仇兆鳌书中所缺的三代人的名字也补上了。 [4] 名字补上了,官职当然也补上了。按照有些人的心理,杜甫的祖辈如果没有当官,那将是无法理解的事情。杜甫的祖先的世系,杜甫自己并没有完整地叙述过,杜审言好像也没有留下多少资料。后人的记述,是根据中唐时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可查找的资料。《元和姓纂》在宋代已有散佚,在清朝乾隆年间又找到了一些,最后再用别的资料来填补空缺,才形成今天较完整的形态。我估计中唐人写此书时,由于杜预、杜审言、杜甫的地位,也是会尽力把这个系列搞完整的。世人的这种心态,估计古今都是一样的。不少人在有些成就有些地位的时候,甚至只是有些钱的时候,就想建立自己的家世体系。也有些人自己的家庭实在找不出像样的大人物,却也热心地为别的名人的家庭背景啧啧称赞,津津乐道地谈论某名人的家族中都有哪些大人物。就杜甫来说吧,有些人对杜甫的祖辈有那么多的大人物,内心是有不少敬慕的心理的。只有郭沫若心境平静一些,还道出了一些质疑。郭说:“经过近人的努力,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杜氏十三世的名位大抵上被清理出来了。但在这里依然小有问题,即是有人认为只有十二代,有人却认为有十四代。由杜预之死(285)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凡四百五十七年,无论是十二叶、十三叶或十四叶,每代的年数绵亘到三十年以上,看来多少还是有些问题。” [5] 一般认为,杜甫是杜预的十三代孙,杜甫也是这么说的。按照清人仇兆鳌的算法,也是许多人公认的算法,杜预就算是第一代,那么从杜预到杜甫之间只有十二个代际间隔。杜预生于222年,杜甫生于712年,共490年,按十二个代际间隔算,平均两代之间相差达四十年还多一点。这个数字显然是不合常情、令人有点疑惑的。还有一点,杜甫为家族的不少人写过颇长的墓志或碑文,但却没有写过一段文字,把从杜预到他祖父杜审言之间的代际传承说清楚。也许我们应当保留一种可能,即杜预这个远祖,是杜审言、杜甫为自己拉扯来的,杜预未必就真是他们的祖先。从古至今,许多人修族谱,为自己拉一个古代的名人做祖先,似乎已是习惯做法。说实话,根本就没有必要在认真费时间查考杜甫那些较远的先祖;杜甫就是一个诗人,除过杜审言对杜甫可能有些隔代遗传之外,别的人官当得再大,与杜甫的诗写得如何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杜甫对于把自己的先祖追溯到杜恕、杜预,感到还是不够满足。他在为他的二姑写的墓志中,关于自己的家族说道:“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6] 圣代指当时的唐代。杜甫说他们家族从周代起,两千多年间当官就没有间断过。至于什么“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全是为了句子的对偶,全是虚话。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杜甫的父亲杜闲,只是一个县令,能算什么“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即就是那近百代的祖先都当大官,谁敢保证都是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楷模?谁敢保证没有一部分相当可恶的脏官恶吏?杜甫自然是能吹尽管吹,可惜后世那万千学者,从没有人尝试把杜甫两千多年间的祖先都考证出来。杜甫还进一步认为,杜姓的最早的祖先是尧,尧舜禹的尧。《左传》上有过一段话,说周代的杜姓,其最早的祖先是尧。但《左传》的话就句句是真理吗?现在我们都知道,尧本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所以杜甫的全部吹嘘,都是无法落实的。即使杜甫时代的人认定尧是远古时代的一位伟大的帝王,杜甫一定坚持把自己与三千年前的尧帝拉扯在一起,是出于什么目的呢?这目的除了跟着尧帝沾光、把自己说得生而不凡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很明显,杜甫所拉扯的,都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杜甫还曾把唐姓、刘姓的人也作为自己的族人,其逻辑是,唐姓、刘姓、杜姓的人都是尧的后代。杜甫赠诗、交游的唐姓、刘姓的人,都是当官的人,没有一个是普通老百姓;其实这也完全是世俗情理之中的事。杜甫的母系,与李唐皇族有着血缘关系。杜甫的外祖母崔氏,是义阳王李琮之女,他的外祖母的母亲,则是舒王李元名之女。这个关系倒是真实的,对这层关系的处理,却也有趣。冯至说:“杜甫的母亲出于清河崔氏,她在杜甫幼年时就死去了,在杜甫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他在他的诗里也从来没有提到过母亲。但他提到他舅父的地方很多,自然这些舅父未必是母亲的亲兄弟:在白水,在梓州、阆州、夔州,最后在潭州,他都曾经和崔家的舅父或表弟们相遇,并且有诗送给他们。他在夔州向表弟崔公辅说,‘舅氏多人物’,在谭州向舅父崔伟说,‘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推想他的舅家是一个盛大的家族。” [7] 连他的母亲都可以一字不提,对他的并非直系的舅父、外家的表兄弟,却这么亲近,无非这些亲戚都是些当官的人。杜甫对他与皇族的关系,一直是很自豪的,在《别李义》一诗中,他曾写道:“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面对皇室后裔李义,他自惭是外姓之人,但他也算皇族后裔的外孙,他内心的优越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杜甫的家世还真有些让他骄傲的资本。这些情形虽不影响他的诗的质量与价值,但对杜甫的处世心态,还是有影响的。冯至即说过:“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已经不如往日煊耀,渐渐衰落下来,但是元旦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美,每逢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杜甫庸俗的一方面,他中年时期在长安那样积极地营谋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这和他家庭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