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2020-09-10 15:29:08)
标签: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世界历史

变化的图景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

又过了一个世纪,德国某个地方的一个本来毫无声息的中学教师出版了一部厚厚的书,后来这部书在思想界竟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就是斯宾格勒的重要著作《西方的没落》。在其《导言》部分,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式直线发展论。他认为,这种直线发展论的一个基础即是“欧洲中心论”:

“西欧的土地被当作一个坚实的‘极’,当作地面上一块独一无二的选定地区,理由似乎只是因为我们住在这里;而千万年来的伟大历史和遥远的强大文化则都被派极其谦逊地绕着这个‘极’在旋转。这是一种太阳和行星式的怪想体系!……但是,制造这样的‘世界历史’幻景,只是我们西欧人的自欺欺人,稍加怀疑,它就会烟消云散的。

“由于无量的视觉幻觉(它日久已成自然)的欺骗,我们就把几千年的遥远历史,例如中国或埃及的历史,缩小成了纯粹的插曲,而在我们的紧邻,路德以后、尤其是拿破仑以后的几十年历史则庞然耸立,如同山云怪影一般。” [1]

正是按照欧洲的情形,近代欧洲人才构造出“古代——中世纪——近代”的直线进展的历史模式。然而这实在只是眼界狭隘和思想浅薄的产物。斯宾格勒指出:

“我们确实知道,每一有机体生活中的节奏、形式和期限以及那种生活的一切表现细节都是由它的种性所决定的。一个人看见一株几千年的橡树决不敢说,它在此时此刻才打算开始它的真正的和正常的生活历程。一个人看见一条毛虫一天天长大,他决不会指望它继续像这样成长两三年。在这类情况下,我们绝对确切地感到一种限度,这种限度感和我们的内在形式感是一件事。反之,在高级人类历史方面,我们关于未来趋势的观点却采自那蔑视一切历史经验、即有机经验的无限乐观精神。因此,每个人都想从偶发的现在的‘独项’去发现可以扩充为惊人的‘进展系列’的东西,而这是并无科学证明,只是出于个人爱好的。他根据无限的可能性——绝无自然的终点——去进行工作,毫无技巧地想从临时的砖堆顶上去继续他的建筑。” [2]

仅仅建筑在乐观情绪和片断的粗糙经验上的直线发展论显然是没有坚实根基的,现实世界中没有终点的无限性是荒唐的。现实世界的可能性纵使有千千万万,也终归是有限的。现实事物的无限性,这本身就是理论的悖谬。顺便指出,斯宾格勒很重视节奏这个概念,人类社会象自然事物一样有自己的节奏。斯宾格勒说:

“我把世界历史看成一幅无止境地形成、无止境地变化的图景,看成一幅有机形式惊人地盈亏相继的图景。专业的历史家却相反,他们把世界历史看作绦虫一类的东西,勤敏地把历史时代一节节地往自己身上增加。” [3]

施宾格勒提出了文明经历的三个阶段的理论。为理解他所说的文明三阶段,首先须理解他的“文明”概念,在斯宾格勒的著作中“文化”一词指的大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健康、正常的状态,而“文明”是文化阶段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超充分发展的、奔赴衰灭的状态。他说,“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文明”。他将“文化”与“文明”两个词“当作一种周期性的意义来用”。他说:

“文明是文化的不可避免的归宿……文明是一种发展了的人类所能作到的最表面和最人为的状态。它们是一种结束,已成的跟随着方成的,死跟随着生,僵硬跟随着扩展……它们是一种终结,不可挽回,但因内在的需要,一再被达到。” [4]

斯宾格勒提出的文明的三个阶段是:一、“从文化中解脱”;二、“纯种文明形式的产生”;三、“最后的僵化”。这就是从文化进入文明后的一个完整周期,每种文化都经历这种“文明”模式而最后走向衰灭。总之,斯宾格勒把人类社会、即群体的人生看作一个有生有灭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种过程重复上演。

 


[1] 《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第3233页。

[2] 《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第38页。

[3] 《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第39页。

[4] 《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一版,第5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