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身立命”析义(全)

(2019-04-11 06:15:41)
标签:

安身立命

生活有着落

精神有寄托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安身立命”析义(全)

“安身立命”这个词语似乎人们都明白,但细想起来,还是有些疑问。

《辞海》对“安身立命”的解释是:“指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辞源》的解释是:“指精神和生活有所寄托。”两种解释的意思基本相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安身立命”为:“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我觉得这个解释可能更好一些,把“安身”的意思说成生活上有着落,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估计没有人会存异义。

说着说着问题就来了。“安身立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呢,还是“安身”和“立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分开了讲呢?若整体来理解,是“安身立命”同时既指生活上有着落又指精神上有所寄托呢,还是使用这个词语时,有时专指生活上有着落,有时专指精神上有所寄托呢?

我在网上查“安身立命”,有一处提供了安身立命的近义词为“安家立业、安居乐业、兴业安家”,基本上都是生活有着落的意思,显然没有精神上有所寄托的意思。所提供的反义词为“萍踪浪迹、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等,明显也是生活有着落的反面。《辞源》等辞书上提供的“安身立命”的例句,第一个为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一书。在那本书的第十卷,一个僧人问湖南长沙的景岑禅师道:“学人不据地时如何?”禅师回答说:“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这里的“学人”指一般普通的僧人。“不据地”指不占据一个地方,不相对固定地住在一个寺院里。这样看来,下面的安身立命,自然是指生活有着落了。这里的安身立命,自然根本没有什么精神寄托的意思。第二个例句是《水浒传》里的:“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这句话里的“安身立命”,显然是存身、生存之义。总之,这两个典型性的例句,都是生活有着落的意思,而没有精神寄托之义。回想现代人写文章,在使用“安身立命”时,也大都是有稳定的住处、有可靠的饭吃、生活有着落的意思。

把安身立命用在精神方面的很少,这里举一个我找得到的例子,就是钱穆的文章。搜狐网上有人转载钱穆的一篇文章,另加标题为:《钱穆谈诗:安身立命莫过于学诗》。钱穆这篇文章本来的标题就是《谈诗》,收在他的《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钱穆在文章中说道:

我想到中国的将来,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先要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有了精神力量,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个精神力量在哪里?灌进新血,最好莫过于文学”。

钱穆这篇文章,是他1950年代在香港对大学生所作的讲演,想来不会像写文章那样的缜密。他这个“安身立命”应当也包括吃饭存身的意思,但因为他整篇是谈诗,所以重点又到了精神方面。他这里说为了国家的将来,我们应担负重大的使命,得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得来源于学习文学,尤其是中国的古诗。这几句话说得特别大,几乎是把“安身立命”从精神方面扩展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我的印象,在钱穆的学术文章中,加一两句政治性的口号,也不算罕见。其实,我们看他整篇文章,讲到学诗的作用,大一点的,从古诗中学一点做人,学一点人格气质,还有如杜甫的“忠君爱国”之类。小一点的,则就是生活的消遣了。就在我们刚才所引几句话的紧前面,钱穆说:

        我们现在处境,当然要有一职业。职业不自由,在职业之外,我们定要能把心放到另一处,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不愉快的心情减掉,事情就简单了。对事不发生兴趣,越痛苦,那么越搞越坏。倘使能把我们的心放到别处去,反而连这件事也做好了。这因为你的精神是愉快了。

这里说的就非常实用,而且是价值实在不高的实用,简直有些俗了。学些诗,精神愉快了,不但自己少了痛苦,甚至也把职业的工作做好了。其实在前面钱穆就说过:

        再退一层言之,学文学也并不定是在做学问。只应说我们是在求消遣,把人生中间有些业余时间和精神来放在那一面。我劝大家多把余闲在文学方面去用心,尤其是中国诗。

在这“退一层”之前,钱穆都是就学问、艺术方面来讲诗的。钱穆清楚明白地告诉人们,普通人学诗不应是做什么学问,而应是求消遣。

那么我们平时说精神有所寄托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意思无非是说,人的头脑、意识总是不停地运转,不停息地在动着,它不能闲着;如果它真闲着,完全空虚,便是无聊,而无聊甚至也是一种苦恼。所以,要给人的头脑、精神找一种有意义的事去做,想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这样,人的精神充实了,心情得到一种平静,甚至还有一种快慰。在一定意义上说,精神有所寄托和求消遣也差不了多少。让一个人去打麻将,也算是精神有所寄托。打麻将虽然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但总比一个人闲得无聊胡思乱想甚至于导致去胡作非为好一些。

有人也许想努力地把精神有所寄托往很高尚的方面去联系,把精神有所寄托和非常高尚伟大的理想和事业粘在一起。事实上,这样做太得勉强。一个人为社会的人类的事业去努力奋斗,甚至奉献生命,恐怕不能仅仅说他是把精神“寄托”在这些方面。这样说,未免太轻描淡写了。

显然,是后来的、很可能是现代的知识分子,给安身立命扩展了精神有所寄托的意思。而这一扩展,实在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

“立命”二字最早的出处应该是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尽心上》的第一章便记载着孟子的一段话: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的善性,则是天所赋予的。所以,努力扩充发扬自己的善心,就能懂得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也就懂得天之所命了。这些,是儒家学说最基本的原理,在理解上没有任何歧义。末尾的“立命”,就比较麻烦了。朱熹解释说:“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意思好像是说,保全天所赋予人的善性,不以人的行为损害这种善性。

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将“所以立命也”,直接译为“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我觉得倒是还好理解一些。《白话四书》中把“所以立命也”译为:“这是安排自己一生的办法”, 显然与杨伯峻是同样的意思。杨伯峻这里的“安身立命”,是妥善地安排自己的一生、如此这般地对待生活的意思。杨伯峻是学养甚为深厚的学者,他对朱熹等古人对孟子的“立命”的解释,自然是很熟悉的。他之所以没有采用古人的解释,而径直译为安身立命,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关于“立命”,《辞源》解释为:“谓修身以顺从天命。” 这个解释太得含糊,实际上,这只是对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概述,不能算是对“立命”的解释。

以下,我想结合北宋张载的“为生民立命”来探讨一下“立命”及“安身立命”。理学家张载(1020—1077)是北宋时人,他的语录中有后来非常著名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最初写的是“立道”,直到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编《近思录》时,收集的张载这段话,还是“立道”,但以后在流传中却变成了“为生民立命”。要注意的是,前面说过的《景德传灯录》,刊行于北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间。也就是说,张载还没有出生时,就已有了“安身立命”这个词语;张载的“为生民立道”演变为“为生民立命”,最早也在《景德传灯录》传世的一百多年之后。如此,可以推测,后来流传的“为生民立命”,这“立命”二字,可能受到孟子的“所以立命也”的影响,也可能受到《景德传灯录》中“安身立命”的影响。

先秦的文献,往往文字简约,所以后人会有不同的解释。清代的学者焦循,在其《孟子正义》一书中解释《孟子·尽心上》第一、二章时说:“君子以行道安天下为心,天下之命立于君子。百姓之饥寒囿于命,君子立命则尽其心,使之不饥不寒。百姓之愚不肖囿于命,君子立命则尽其心,使之不愚不不肖。口体耳目之命,己溺己饥者操之也。仁义礼智之命,劳来匡直者主之也。皆尽其心也,故己之命听诸天,所谓‘修身以俟之’。而天下之命任诸己,所谓‘尽心’,所谓‘立命’也。于己则俟命,于天下则立命”。这里的关键是,“天下之命立于君子”,换过来说,就是君子为天下立命。天下老百姓的命运,他们的生存及苦乐状况,都是由君子承担、掌握、决定的。焦循这一段话,不像是在解释孟子的“立命”,而完全像是在解释流传的张载的“为生民立命”。或者说,他是在以后世“为生民立命”的观点,来解释先秦的孟子。

杨伯峻对孟子“立命”的解释,孟子本人是否认同,我们无法知道。但我认为按整个句子的意思读下来,这个理解是比较合理的。其实,焦循的解释,除过其扩展的内容外,纯粹对“立命”的理解,倒也是有道理的。不过。焦循所说的命,很可能直接指的是命运的命。现在我们从“安身立命”这个成语的形成来想一想。“安身”,很可能是个普通人常用的语言,不过安歇、住宿而已,引申之,即生活有着落。当人们最初把“安身”和“立命”连在一起讲时,一定是这两个词语的意义相近。作为四字的成语,“安身立命”显然是“ABAB”的机构,“安身”和“立命”是并列关系,联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安身”和“立命”两个词语内部的结构,也应是相同的。我认为,它们应是使身得安和使命得立的含义。而“身”和“命”,实际上是同一内容。身是人的身体,命是人的生命,身和命都属于人。有的人把“命”理解为命运的“命”,其实,命运的“命”和生命的“命”几乎是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人的存在就是生命,人的好命运无非是人的生命的健康良好的状态,人的坏命运无非是人的生命受摧残或不健康的、糟糕的生存状态。命运所说的生死祸福,无非就是这些东西。“立命”的“立”,是在“立”字本来的站立、建立的意义上引申出存在的意义。“立命”就是使生命能够存在,就是使人得以生存,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让人能活着、正常地活着。再引申得具体一点,“立命”就是让人有饭吃,有屋住,让人的生命能够维持,能够延续。现在没有人按照这样的意思单独使用“立命”两个字,但“立命”和“安身”连在一起时,只能这样理解。我还没有见过谁能够把他们对“安身立命”中的“立命”二字的理解,从这两个字的本义合理地引申出来。现在的人仍然认为“安身”就是生活有着落,实际上,“安身立命”中的“立命”,和“安身”说的是同样的意思。

焦循谈“立命”,说“百姓之饥寒囿于命,君子立命则尽其心,使之不饥不寒”;这“使之不饥不寒”,正是我上面说的意思。不过焦循在后面讲的,就偏到仁义礼智方面去了。当然,从逻辑上说,老百姓的正常健康的生存,也可以包括道德人格的方面。但历来人们对“安身立命”的使用,都是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不是锦上添花,给生活增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

按照我们对“安身”与“立命”联结在一起的理解,孟子的“立命”,也就是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生活的大的方面的安排。区别在于。孟子所说的是普通人对于自己的人生的安排,而后世的理学家所说的“为生民立命”,则是君子安排、负责天下老百姓的生存。儒家的演变,姿态越来越高了。

“安身立命”的基本含义:维系、保持人的生存,基本的生存;从而意味着,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安排。不管孟子最初的“立命”是否完全是这个意思,一千年来我们对“安身立命”这个成语的使用,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

而精神有所寄托,则是非常偏后的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安身立命”附加的含义,衍生的含义。这个衍生的含义,与安身立命的本义,已有相当大的距离了。 

 

 2018.12.30201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