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验主义者贝克莱

(2017-02-16 02:35:23)
标签:

近代西方哲学

贝克莱

经验主义

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经验主义者贝克莱

经验主义一般容易联系着唯物主义,但也会联系着唯心主义。英国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年)就是一位经验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贝克莱应算是相当有才华的人物之一,他的几本重要的哲学著作,都写在30岁之前,其中影响最大的《人类知识原理》,便是他26岁时写成的。

贝克莱对以往的哲学也有许多精采的批评。他在《人类知识原理》的绪论一开头就指出,大多数目不识丁的人,按常识的思维而生活,都活得很安然,很自在,但是钻研哲学的人,钻研得越深入,反倒越糊涂。“而且我们愈往前思辨,则这些悖论、难关和矛盾又会逐步增多逐步加大起来。”

贝克莱又说:

“总而言之,我觉得,哲学家一向用以自娱的那些难题,一向阻碍知识之路的那些难题,大部分(纵非全部)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多半是先扬起尘土来,才抱怨自己看不见!”

很遗憾的是,贝克莱对哲学家的这些尖刻而中肯的批评,可能也适用于他自己。

攻击经院哲学,是近代哲学家的共同任务。贝克莱批评经院哲学道:

“抽象概念和本质属性的学说,似乎使善于抽象的大师们(经院学者们)陷于重复缭绕的错误和争论的迷宫中,因此,如果我们跟着他们经历这些迷途,那是没有完的,而且也是没有用的。他们有过什么样的口角和争论,在哪些事情方面有过什么样的乌烟瘴气的渊博空谈,并且由此对于人类贡献出什么伟大的利益来,时至今日,人人也就共见共喻,毋需我们来费词了。”

我在这里想指出的是,经院哲学可以说从古希腊就已开始,而直至今日仍然存在!

贝克莱大约可以算做一个非常典型的主观唯心论者。他的唯心论,是由认识论层面而牵涉到本体论层面的。他尖刻地批评了唯物主义者的物质实体的学说。他指出,唯物主义者认为,“广延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或偶性,物质是支撑广延的基质”。这种“物质的实体”只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它存在着,一个是它支撑着形状、颜色、软硬等偶性,是这些偶性所寄托的基质。 贝克莱称这种“关于心外存在的有广延而能运动的实体的信条”是依靠了一种“奇怪的抽象观念的学说”,接下来他写道:

“我还不得不说,现代哲学家被他们的原则所陷,对于物质(或有形的实体)所作的这个暖味不定的叙述,正近似那个陈腐过时、被人嘲笑的原始物质的概念,就如在亚里士多德和他的信徒方面所见到的那样。”

上面的话中所说的实体也就是本体,此处亚里士多德的原始物质也称原始质料。亚氏的四因说就是研究自然的本体的,但亚氏更重视的本体是形式。贝克莱说的“现代哲学家”大约主要指的是洛克,在洛克的著作中有“有形的实体”、“无形的实体”的提法,有形实体指的是物质,无形实体指精神。显然,洛克是把物体当作一个实体概念亦即本体概念的。洛克、贝克莱都极重视感觉经验,洛克与贝克莱都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观念”(主要指的是感觉),所以洛克设定了一个有形实体作了负载事物的偶性的基质;他认为人虽不能了解这有形实体即物体的具体内容,但能确认它的客观存在。我们可以确认,洛克的有形实体不是像“树木”、“动物”那样的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抽象概念。由于洛克也明确地使用了实体概念,所以洛克的唯物主义哲学也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贝克莱看来是坚决对本体论的形而上学的。他曾举例说,世界上只有具体的三角形,而不存在既非直角三角形又非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的抽象的三角形;并以此为类比,说世界上只有具体的山、水、器物之类,而没有抽象的物质。这是以唯名论者的手法反对共相的实在性。我们可以认为,抽象的三角形概念还是有其一定的意义的,由人的思维所设定的一个基质性的物质实体,在理论也可以是有一定意义的。然而贝克莱要争论的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而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前边提到过霍布斯对物体、物质所下的定义,其中一项重要的规定就是它不依赖于人的思想而独立存在。这也是后来的唯物主义者所一直坚持的最重要的观点,甚至被视为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贝克莱与唯物主义者有了分歧。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就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在《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一开头,就举了那个著名的苹果的例子。他认为,我们的心灵“如果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 他又总结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36页他又说道:“如果您也承认我们所食、所饮、所衣的,都是感官的直接对象,而且它们不能在心外存在,不能不被感知而存在,则我可以立刻承认,要称它们为事物,而不称它们为观念,那是较为妥当、较为合于习惯的。”很明显,贝克莱的观点是,事物不能在心外存在,不能不被感知而存在。这与中国宋代的陆九渊所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的王守仁所说的“心外无物”,大致是一样的意思。

梯利曾很有见地指出:“:贝克莱最重要的问题是,心灵以外的世界存在吗?有一个独立的物质世界吗?” 梯利这样表述的问题,自然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也是本体论的问题。

我以为,贝克莱的观点是有相当道理的,没有圆形、红色、硬度、气味等感觉,我们是不会认为有一个苹果存在的。广而言之,我们所认为存在着的一切东西,都是被我们感觉到、意识到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人的意识不相关地独立地、客观地存在。今天是阴天我们看不见太阳,但我们相信太阳仍在天空的云层之上,无非是因为我们过去经常看见过天上的太阳,我们才如此相信。假如我们以及我们的老祖宗多少万年来从未看见过天上有个太阳,我们会认为天上客观地存在着一个太阳么?再退一步说,即使不说感觉,而只说我们的“相信”、“认为”之类,也仍是人的意识,要之,绝对与意识无涉的客观事物是不存在的。不过我也知道,当唯心主义者强调,如果你不感觉到,怎知那儿有一个苹果时,唯物主义者会反驳说:如果那儿没有个实际的苹果存在,你怎么能产生关于一个苹果的感觉呢?我以为这样的争论可以一直重复下去,永远也无一个最后的结论;这就成了典型的哲学问题,即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哲学的特点据说是“打破砂锅纹(问)到底”,即要追根寻底,要给整个世界一切问题一种终极的最后的解释。而我认为,这只是哲学家的妄想。有闲的人争论一下作为消遣似也可以,但其结局必要陷入两难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

总之,唯物主义者那“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地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只能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理论设定。这样的设定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是有具体对象的,我们的感觉是有来源的,并限定我们的认识的价值意义。但如果要理解成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我们拿来讨论的这个世界,是与人类的意识丝毫没有关系的,是绝对客观存在的,显然便是不合理的。至于唯心主义说事物就是我的观念,在一定意义上确是有道理的,即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有主观的成分,不是纯客观的;但若绝对认为事物、世界只是我们的观念、思想,当然也不合理。

总而言之,任何问题如果要绝对论证,便就成了饶舌而无益的形而上学,便只会陷入荒谬。对于形而上学问题,我们不必去评论它的对错,最好的办法是抛弃它。

贝克莱反对唯物主义者把物质变成了一个绝对者,但他自己在解释没有人感知时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之际,同样走入一个形而上学的绝对,这就是上帝。也许是由于贝克莱的宗教立场使然吧,他说在没有一个人感知某物时,有一个绝对的精神——上帝在感知它,所以当任何人都不感知它时,这个事物仍存在着,存在于上帝的感知中。我以为,教训在于,如果脱离开我们的具体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一味对整个世界寻根究底,结果都难免陷入形而上学,难免引出抽象的绝对、绝对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哲学家洛克
后一篇:怀疑论者休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