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柏拉图《智者篇》中的逻辑思辨

(2015-11-26 08:35:35)
标签:

古希腊哲学

柏拉图

存在

运动

静止

       柏拉图《智者篇》中的逻辑思辨

汪子嵩等的《希腊哲学史》已指出:“《巴门尼德篇》中的那些范畴都是逻辑推论即演绎出来的。”[1]

其实柏拉图后期的理念论对话都是纯概念的逻辑推演。在后期,前期以之为核心的美、善、正义等伦理性质的概念都不见了,全成了更抽象的概念。可惜,《希腊哲学史》几乎没有半句谈过柏氏的逻辑推演有什么缺点,似乎柏拉图后期理念论全是积极意义的。

英国人泰勒在谈到《巴门尼德篇》第二部分时则指出:“贯穿在第二组推论中的大部分推论完全是诡辩的,它的许多部分明显是有意识地诡辩的,而且,所犯的谬误大部分是属于非常明显的一类,例如在‘每一个’和‘聚和性的全部’之间含糊其词。就在这篇对话里,当适合柏拉图的目的时,他能够而且的确揭露恰好那些成问题的混淆之处,所以当他犯这些谬误时,不应该认为他是当真的。”[2]

无论柏拉图的诡辩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奇怪的是,为什么大量的人从不愿提到这些内容的诡辩性质?为什么把那些甚至是有意的诡辩也一直作为经典来顶礼膜拜?

以下我们来看看《巴门尼德篇》与《智者篇》中的一些演绎与推论,我也不想把它们都称作‘诡辩’,我只想让大家看看它们能否服人。

先看在《智者篇》中,是怎样由存在、静止与运动三个概念演绎出相同与相异来的。

柏拉图说,“它们(存在、运动、静止)中的每一个都与其他两个相异,都与自身相同。”这时,再拿相同、相异与存在、运动、静止来比较,发现“运动和静止无论如何都不能等同于相同与相异”而且“相同和存在不是一回事。”只由于不是一回事,于是就得另外建立新的理念(或曰相)。“我们可以在原有的三种相之上,把相同确定为第四种相”,还“必须把相异的性质称作我们已经指出过的第五种相。”[3]

如果只要不同就另立一种理念,那么一分钟之内我们还可以立起千千万万种理念来。这样的演绎,不是太轻松太容易了吗?

接下来论述新设立的相同与运动的关系。柏氏说,“运动与相同不是一回事,”“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说运动与其自身相同,因为一切事物都分有相同”;“那么,运动既是相同,又是不相同。”这便是典型的辩证法语言。

一事物与自身相同就是“分有”了那个独立实在的“相同”,而且也只是因为分有了那个独立实在的“相同”。于此足见柏氏后期的理念论只是在充实发展其前期的理念论,而决不是抛弃了他前期的理念论。

以下还有些有关的论述,足见这种逻辑推论的烦琐和无聊。“当我们说它是‘相同’和‘不相同’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表达法;我们称之为‘相同’是因为它分有仅与其自身相关的‘相同’,而我们称之为‘不相同’是因为它与‘相异’结合,这种结合使它与相同分离,使之不成为同而成为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正确地说,它是‘不相同’。”[4]

说来说去,一物与他物的相同或相异都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相同或相异。论证之烦琐与无聊,与后来的经院哲学又何异?

只因运动与有的东西不同而与自身相同,便就说运动本身‘既是相同’,又不是相同,这该是何等笨拙的逻辑!

再看一段柏拉图关于非存在也存在的论证。

柏拉图先由运动说起,“运动与存在是不同的,”“事实上运动确实不是存在,而是一个存在的事物,因为它分有存在。”接下来柏拉图便说:“那么,‘不存在’(亦即与存在不同的)存在必定是可能的,不仅在运动这个例子中是可能的,而且在其他所有种类中都是可能的。相异的性质使所有种类中的每一个都与存在不是一回事,这样就使它成为一个‘不是’存在的事物,因此我们按照相同的原则在这个定义上把它们全都说成‘不是’存在;此外,由于它们分有存在,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存在,称它们为具有存在的事物。”[5]

合理的理解,“非存在”作为一个概念,它也是存在的;就这么简单。柏拉图则先把以运动为例的千千万万的理念、概念都因与存在概念不同而变为“‘不是’存在”,亦即非存在,然后又以这些概念分有“存在”而沾带上存在的性质,成为“具有存在的事物”,曲曲折折,诘屈聱牙,难道还不算艰涩以至迂腐吗?

我本想以《智者篇》的例子开个头,再来分析《巴门尼德篇》中的例子,未想到已写到两页多的篇幅。由于总体篇幅所限,就不再分析《巴门尼德篇》中的例子了。但我要指出,作为诡辩的、不能服人的、烦琐无聊的逻辑论证的典型,《巴门尼德篇》中的例子将更为奇妙得无与伦比,于此只能忍痛割爱了。但普通读者得注意,最好不要亲自看那样的东西,因为其玄奥枯燥的程度,普通人是无法忍受得了的。

《巴门尼德篇》又有“辩证逻辑”的性质。关于这种辩证逻辑,在柏拉图名下就不作分析了,以后有机会时再说。



[1] 《希腊哲学史》第二卷,汪子嵩等著,第894页。

[2] 《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英】泰勒著,第520页。

[3] 《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第6062页。

[4] 《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第6263页。

[5] 《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第64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