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也斯     初读《雷峰塔》

(2011-05-17 22:25:17)
标签:

杂谈

【转载】也斯     初读《雷峰塔》

明报    2010.04.18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3/1/1/1492678/1.html

去年《小团圆》的出版,惹起不少争论。从生平索隐角度看的文章不少,也有不少评论表示失望,觉得张爱玲后期的作品,无复见到早年才华。这个星期她的英文遗作《雷峰塔》由港大出版社出版,恐怕还会延续这些讨论。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角度可以探讨呢?读完以后,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

一、从张爱玲整体著作与评论看:

过去大家欣赏张爱玲作品,主要集中在四○年代的短篇小说,评论也以这为焦点。但其实张爱玲在五○年代,尤其在一九五二年再度来港以后,展开了几类不同性质的写作:如翻译、改编、 改写、重写、受委写作政治小说、写作书评、古典小说研究、为电影编剧、用英文写作。这我概称为「第二阶段」的写作,占张爱玲一生更长的时期、产生了更多作品,也发展出与前不同的风格。若对张爱玲的写作有兴趣,未可轻易忽略这一阶段。张生前已出版的作品不少,现在出土的遗作《小团圆》、英文著作《雷峰塔》及稍后会出版的《易经》, 让我们看到更丰富的材料,需要更多的讨论,认识张爱玲这位作家复杂的面貌。

《雷峰塔》写主角琴从四岁到十六岁的生活,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不少细节,会在她的散文〈私语〉、〈童言无忌〉、〈对照记〉、小说《小团圆》、甚至早在三八年发表在英文的《上海晚报》上的"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出现过,但处理手法、长短繁简又各有不同。张爱玲在生命各个阶段,对童年到少年的一段生活材料,反覆书写,重写改写,文本互涉、相体裁衣。要对这作者和她的艺术有所认识,不能不尽量完整地看,参差比照,看她写作的探索、对个人和世界的观照。


《小团圆》出来的时候,不少论者做了索隐的工夫,把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对号入座。又希望从中看到她对前夫的责备或怀念。但我觉得这样做有点刻舟求剑,倒不如趁这些过去未读过的作品面世,看张爱玲如何反覆书写,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何突破,如何以文学作为治疗、作为反思与自我探索,可以探讨更多东西。

二、从文学的角度看:

张爱玲这些新出土的作品,有从现实生活材料转塑而来,但以其索隐求知现实的真相,还不如欣赏她所作的艺术加工。因为小说不等于现实。

试举一个例子,《雷峰塔》的内容片段,有很多跟张散文〈私语〉的内容相近,这很容易令人觉得,小说的主角就是张爱玲,小说写的就是她的自传了。

并不是这么简单。

小说看到结尾,只见主角的弟弟因肺病逝世。而张爱玲本人的弟弟可说高寿,近年还撰写回忆姊姊的文章,他并未年少夭折。与其从小说去考证现实,还不如思考艺术安排:比方弟弟的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意义,他的早逝,对小说的收结又有什么意义?

小说中姊弟两人一起长大,由于父母离异,主要依赖佣人照顾,彼此相处的时间较多。但在成长的过程,也看到男女地位的分别、两人性格的分别,以及后母策略性地对待两人的不同态度。

其中一幕是写后母在饭桌上吃肺病的药,她喝了一口,又把杯拿给弟弟喝。看来好像是对他好,姊姊看来却很焦急,怕他给后母的肺病传染了。弟弟有点不情愿,但还是顺从地喝下去。

后来弟弟在废弃的支票上练习签名,父亲喝问他做什么,后母煽风点火地说:「他等不及要签自己的支票呢!」惹得父亲一巴掴过去。姊姊忍不住眼泪,非常激愤,冲回房去,觉得自己永难忘记,要为此报仇。

但过了不久,姊姊就看到弟弟若无其事地在窗外玩球。后母轻声说:「你看,他一点也不介意呢!」

张散文〈童言无忌〉写弟弟的散文有类似的故事。但在这里把几件事件组织成一章,加入细节(类似〈茉莉香片〉)和人物对话,立即就更突出地写出父亲和后母的角色,而且也生动把两姊弟个性的不同写出来。

还有继续这而来,在下一章,母亲家里,姊姊把吃药的事告诉母亲。张爱玲更是用艺术的手法,以场景道具衬托几个人的性格:留洋的母亲重视家中的洋化摆设、吃下午茶的洋规矩。她只是叫弟弟注重营养、提醒他餐桌的礼仪,说十多岁的他是大人了,要知道拒绝不对的事,后来又叫他自己去照X光照!弟弟多半时间无言以对,敷衍答应。张爱玲以小说笔法生动写餐桌人情风景,从姊姊的观察角度带出微讽:「蕊秋的安哥拉羊毛衫把她化作淡蓝色的雾景。小琴感到她对弟弟的影响。这就好像是忽然间得到天赐一个漂亮的女明星来当你的母亲。」

母亲口说健康和营养,到访的儿子只是偶然来喝茶,喝完就得离开, 「他眼见的那些东西,茶具、家具、暖气的公寓、可爱的妇人,都不是属于他的。」

小说跟一般散文不同,并不是交代事件、宣告主题,而是以小说形式,编排场景人物事件,带出意义。张在《雷峰塔》中,基本上是第三身叙事,贴近琴的角度(如孩提时没有瓷而以铁的代替感到不快但大人总不明白,初见母亲海外归来感到房间距离的空阔。)但亦如张爱玲爱用的微微杂以琴以外的叙述者角度,既展示成长过程所见,偶亦补以主角所见而未能了解的因果。

写童年至少年成长,亦写出传统中国封建家庭的散败、留洋的母亲的游离无根的西式公寓的难以依赖,战争的爆发、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父母各有自己的生活,姊弟俩本是同命相依的至亲,到结尾弟弟逝去,姊姊送别一直照顾她的何干,倍感孤独。独自在战时水淹混乱的上海市中独行,思前想后,为这小说作一收结。

从文学的角度,或许还可从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或译启蒙小说、教育小说)的角度来看《雷峰塔》。张爱玲用小说的笔法,写出传统、家庭、社会、教育各方面如何形成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只是这成长的过程,既有个人才华的进展(如对颜色的敏感、绘画的爱好)、破碎家庭磨练出来对人情世故的敏感,但更多是由于历史时代与社会习俗带来的种种挫折。也因为这样,从个人成长写起,也织就了时代背景的风俗图。

所以书名的《雷峰塔》不仅是因为书中几位佣人闲谈提到雷峰塔倒塌而已。(这也是小说艺术与政论杂文或掌故考证的不同之处)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写风俗浇漓、讽刺人心不善,张爱玲的小说则以情节人物,织出传统伦理纲常崩塌、世道乖张倾侧的图幅。

三、从双语写作的角度看:

张爱玲十多岁已经用英文写作散文影评,但还是在一九五二年来港后才认真尝试以英文写作小说。雷峰塔之前已有《秧歌》、《赤地之恋》、《北地胭脂》的英文版。《雷峰塔》和《易经》则是她五二至六三年间的尝试。六○年代始终无法在美国找到出版社出版。

有人或以为张的英文书写是迁就美国读者,但仔细看她其实又没有简化中国现实去迁就美国读者,反而是着眼把复杂的中国现实以小说翻译出来。而翻译手法也不是用美国套语翻译中国套语那种刘若愚所赞扬的「归化」式的翻译,反而是坚持中文的特色(如把老夫老妻、竹战、牛角尖、天有眼、谢天谢地等词直译)的确会令六○年代、甚至如今的外国读者不易接受,增加了出版和销路的难度。加上张爱玲后期不重华彩而重结构烘托的文字观,也不易得到传统重文采的论者的欢心。不过如今当代英文写作带进不同的模式,亦有哈金等人后发先至的类似尝试,或许会有更多宽容的评论人,从书中找到文学尝试的优点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