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医

(2010-07-11 05:56:32)
标签:

中医

现状

评价

分类: 学术争鸣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被广泛认为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曾经为维护国人的健康做出过显著的贡献。

  中医本不高深,更不复杂,亦不神秘。个人认为,还认识三千个汉字,借助一本字典,再到书店买回一本“中医学基础”,愿意坐下来静心读上一月,就可以入门了,如果能够坚持半年,外加一点悟性就可以把脉看病了(指以纯中医的方式)。之所说中医不复杂,是因为它(指传统的中医)是主要以“四诊~望、闻、问、切”和“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理论基础(注:五行学说,如今中医们自己都不好意思提了,太朴素、太土了),再加上几十味常用中药和几十个常用的方子为辅佐成为基本理论与实践体系。这点东西对现代人而言,愿意花上几个月时间完全整得明白的。不信,你们可以试试?

  中医有一些好的观点,如注重系统或整体、讲究辨证,并且很早就强调“治未病”等,但对绝大多数疾病并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然,安慰作用或是心理暗示还是有的,在特殊情况下这种安慰或暗示作用亦有益处,这可能是目前中医最可取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有人写了一本“看病,还得靠西医”的书(新华书店的货架上有这本书)。事实上,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医这个东东几千年来就没太大的进步,想想看哪有一门科学几千年都不发展而能够永远保持领先?总之,在治病方面不要对中医有太多的指望

  中药不仅如同西药亦有毒副作用,更可怕的是中药的副作用无人知晓!因为国人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中药认真地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测试。要知道,世界上那些大的制药公司开发一个新药平均要耗费十年时光、十亿美元资金啊。一个新药要从分子筛选~基础实验~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一步步走过来,步步都符合相关要求后才能供病人应用,其中很多被开发的化学结构或分子都“走”不出实验室(不是无效就是毒副作用太大)。试问,我们的中药哪一味如此被试验或被研究过?请大家明白,所谓的副作用与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完全不是一回事?副作用是指药物具有与治疗作用不相干的作用或效应,如阿斯匹林,兼有解热(降温)和镇痛作用,如果用于治疗头痛,那它的解热作用就是副作用;相反,如果用于解热,那它的镇痛作用就是副作用了。前些日子,有一名公司高管因怀孕去某妇保例行检查,回来后拿了一甁中成药(液体),问我可不可以吃,我看了看瓶子上的标签,然后告诉她“不可以喝的”。她反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瓶子上的标签明码标价说本药“毒副作用不明”,所以不能喝。同时,我又追加了一句,我问她“作为一名负责人事的副总,如果您对某人的人品不明,您是否录用他或她”?,结果她捧腹大笑。大家说是不是这样一个道理。至此,我真不明白,这种药何以出品,而还摆上大医院的货架?并且医生还推荐给病友?

  现在没有中医院,更少有真正传统意思上的中医。之所以,街上仍有中医院的牌子,一是出于政策和国人的自尊心考虑,二则这些医院想用中医院这个牌子所给的政策,以多挣钱(如中医院可以开发无需经过第三方检查、验证的自制制剂供住院或门诊病人,这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也是一种可怕的事实)。大家可以走进中医院看看,它们除了冠了个中医院的名字外,在院子里所作所为不主要都是西医的那一套吗?什么,CT、X光和超声应有尽有。例如,杭州城里那些自认为最拿得出手的中医肾病科,对慢性肾衰的病人用什么治疗?用中药?否也,不外是透析或肾移植,这是中医的治疗方法?当然不是!可以这么说,曾经风靡全国的“针刺麻醉”、“鸡血疗法”等成果没有一项是经得起验证的。

  现在也没有真正意思上的“中医药大学”,因为它们基本上是按西医的模式在办校或办学。

  《黄帝内经》里找不出更多的好东西。尽管不少人和商家仍在大张旗鼓地宣传“某某产品”或“治疗方法”来自《黄帝内径》或基于它而研发。但我可以说,《黄帝内经》再也找不出好东西来,理由很简单,如果其中真有好东西,还能等到现在?已经被掏过N次的太后墓穴中还有真宝遗留?再说,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皇帝,何人长生不老了?


  中医药很粗糙、很低级和很落后,因而它需要发展和提高。目前在学术层面,很多人主张“废医验药”(即废除中医,验明中药)。我想“废医”这个提法行不通,国人感情上接受不了吗,本来我们可以拿得出手的东东就不多,虽说是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我想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发展、提高中医不过份吧?再有针炙、推拿和按摩等也属有益的治疗或保健手段,值得发掘与提高。至于,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蓝本的中药当然应该验明正身(理由我已经陈述过了,不再重复)。

  以上是本人对中医的一些看法与理解,欢迎交流、批评与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养生的误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