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明報专栏 张坚庭
我在专栏多次提倡小朋友读书一定要有一种Hea的心态,我甚至提倡读书只要刚刚合格,就是最好的成绩,学校当局,家长,都认为读书考试成绩不好是一原罪,他们甚至以为一切与读书成绩没关系的活动也是一种原罪。
我自己刚好相反,我认为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安排都是原罪,现在小朋友在读书时候受的两种罪,第一种是父母的袖手旁观,不瞅不睬,完全卸责。
另一种是过分热心,功利至上,要小孩子完成他们父母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他们缺乏爱也缺乏时间-空闲的时间。
也许父母们是时候听听顶尖大学收生办教授们的意见了。
程介明教授在星期五信報专栏节录了哈佛大学收生办事处几位负责人一篇語重心长的文章,我到哈佛网站读完文章内容,很高兴自己在这专栏多年提倡的读书态度跟教授们的想法一致。
该文主要是劝喻父母或同学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刻苦求学,若然哈佛已接受你入读,何不休学一年到世界各地走走,因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准备,学生们都已经心力交瘁, 这年可以干一些你想也没想过的事,入厨学艺,到第三世界国家当义工,餐厅服务员,搞冇厘头的科研,读你末读过的书,甚至陪祖父母了解家族的成长,拍一条自己拟定主题的记录片,上半年戏剧课,林林总总,各适其式,不要做你将会做的事,原来哈佛有这 Hea 一年的传统近40年,这顶尖地位来自他的前瞻眼光,他们发出這信件或许跟亚洲人那份读书脱贫或学位光宗耀祖的势力相而最终害了年青人有关,我相信起码部分理由缘於他们在最前线观察到学位红利下降,互联网正在革新教育方式,如果由开始到大学孩子都只被父母、教育制度擺佈,把一批又一批精英推下火坑,那是人类的不幸。
信件也提到他们的呼吁来自受害人学生的声音,有Hea年经历的学生苦诉由小至中学,光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作入学准备已经消耗了很多精力,尤其名校学生酗酒吸毒是非常普遍的事,而Gap Year後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对人生、学科、知识的看法,美国首十名高等学府平均有40至50名学生获取录后先随心所欲一年再入学,哈佛卒先呼吁鼓励家长及学生爭取延後入学也许是见到太多虎爸虎妈的狂态,有感而发。
其中一案例是某学生报MlT麻省理工不果,休学一年,设计了一项环保電單車,拿了大眾科学奨,这产品评价很高,翌年MlT就取录了。另一名学生休一年後进入杜克大学,其後成为罗德学人,你想也想不到休学一年去胡思乱想、東闖西踫是进名校的法宝之一。
我问问香港父母,如果你儿子要 year off 一年,你的反应如何?你是否暴跳如雷?以为他儍咗,我这些年陪细仔接受足球训练,听得最多是:乜都假,读好书先。只要成绩好,学习方法全不重视,我现在还观察了一现象,傑志足球少青队,在國际学校读书的学员按人口比例是非常高,而愈高班本地学校学生愈少,因为父母不允许他们踢足球,读书去也。国际学校家课少,但最吊诡是香港人都要挤到国际学校去。
上星期我表达了对香港教育的憂慮,领导人全都是官僚,由孙名揚到陈维安,教育经费錢花多了,而方法落后,今天的吴克儉还多了一条政治任务的担子。
香港每四人有一名情绪病人,当中教育制度是原兇,受害人不止是学生,这制度还撕裂了夫妻关系。
IB 学制多少是把教育从工业革命後的需要,转到因应服务型或智识型社会的需求,我应?到名校和家长们分享时,我总懇求他们放下屠刀,不要扼杀孩子们的品性,知识隨手可得,何需用分数抬举自己的权威呢。
最後,我想起自己考进浸会学院前,因为缺财,Gap Year 了一年,与朋友租了沙田一小单位,在火车站卖鸡腿,又到香港电台做打杂,執头執尾,还要不是半夜送母亲到急症室,她的焦虑症一到急症室和医生闻谈一二分钟就康复,让我在那里观察了人生的无奈,如此跌跌撞撞,50多岁了,今年也完成我的博士学位,我仍然觉得自己内在的比这学位丰富,我发誓不让人称我做博士,我喜欢別人叫我导演,因为每一套电影都不许重复,每一次剧本创作都历尽艰辛,这称谓才算实至名歸,况且我计划明年去港大读书呢。
我的Gap Year 比从74年开始,至今未完哩。
我在专栏多次提倡小朋友读书一定要有一种Hea的心态,我甚至提倡读书只要刚刚合格,就是最好的成绩,学校当局,家长,都认为读书考试成绩不好是一原罪,他们甚至以为一切与读书成绩没关系的活动也是一种原罪。
我自己刚好相反,我认为一切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安排都是原罪,现在小朋友在读书时候受的两种罪,第一种是父母的袖手旁观,不瞅不睬,完全卸责。
另一种是过分热心,功利至上,要小孩子完成他们父母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他们缺乏爱也缺乏时间-空闲的时间。
也许父母们是时候听听顶尖大学收生办教授们的意见了。
程介明教授在星期五信報专栏节录了哈佛大学收生办事处几位负责人一篇語重心长的文章,我到哈佛网站读完文章内容,很高兴自己在这专栏多年提倡的读书态度跟教授们的想法一致。
该文主要是劝喻父母或同学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刻苦求学,若然哈佛已接受你入读,何不休学一年到世界各地走走,因为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准备,学生们都已经心力交瘁, 这年可以干一些你想也没想过的事,入厨学艺,到第三世界国家当义工,餐厅服务员,搞冇厘头的科研,读你末读过的书,甚至陪祖父母了解家族的成长,拍一条自己拟定主题的记录片,上半年戏剧课,林林总总,各适其式,不要做你将会做的事,原来哈佛有这 Hea 一年的传统近40年,这顶尖地位来自他的前瞻眼光,他们发出這信件或许跟亚洲人那份读书脱贫或学位光宗耀祖的势力相而最终害了年青人有关,我相信起码部分理由缘於他们在最前线观察到学位红利下降,互联网正在革新教育方式,如果由开始到大学孩子都只被父母、教育制度擺佈,把一批又一批精英推下火坑,那是人类的不幸。
信件也提到他们的呼吁来自受害人学生的声音,有Hea年经历的学生苦诉由小至中学,光为了满足家人的期望作入学准备已经消耗了很多精力,尤其名校学生酗酒吸毒是非常普遍的事,而Gap Year後的经历改变了他们对人生、学科、知识的看法,美国首十名高等学府平均有40至50名学生获取录后先随心所欲一年再入学,哈佛卒先呼吁鼓励家长及学生爭取延後入学也许是见到太多虎爸虎妈的狂态,有感而发。
其中一案例是某学生报MlT麻省理工不果,休学一年,设计了一项环保電單車,拿了大眾科学奨,这产品评价很高,翌年MlT就取录了。另一名学生休一年後进入杜克大学,其後成为罗德学人,你想也想不到休学一年去胡思乱想、東闖西踫是进名校的法宝之一。
我问问香港父母,如果你儿子要 year off 一年,你的反应如何?你是否暴跳如雷?以为他儍咗,我这些年陪细仔接受足球训练,听得最多是:乜都假,读好书先。只要成绩好,学习方法全不重视,我现在还观察了一现象,傑志足球少青队,在國际学校读书的学员按人口比例是非常高,而愈高班本地学校学生愈少,因为父母不允许他们踢足球,读书去也。国际学校家课少,但最吊诡是香港人都要挤到国际学校去。
上星期我表达了对香港教育的憂慮,领导人全都是官僚,由孙名揚到陈维安,教育经费錢花多了,而方法落后,今天的吴克儉还多了一条政治任务的担子。
香港每四人有一名情绪病人,当中教育制度是原兇,受害人不止是学生,这制度还撕裂了夫妻关系。
IB 学制多少是把教育从工业革命後的需要,转到因应服务型或智识型社会的需求,我应?到名校和家长们分享时,我总懇求他们放下屠刀,不要扼杀孩子们的品性,知识隨手可得,何需用分数抬举自己的权威呢。
最後,我想起自己考进浸会学院前,因为缺财,Gap Year 了一年,与朋友租了沙田一小单位,在火车站卖鸡腿,又到香港电台做打杂,執头執尾,还要不是半夜送母亲到急症室,她的焦虑症一到急症室和医生闻谈一二分钟就康复,让我在那里观察了人生的无奈,如此跌跌撞撞,50多岁了,今年也完成我的博士学位,我仍然觉得自己内在的比这学位丰富,我发誓不让人称我做博士,我喜欢別人叫我导演,因为每一套电影都不许重复,每一次剧本创作都历尽艰辛,这称谓才算实至名歸,况且我计划明年去港大读书呢。
我的Gap Year 比从74年开始,至今未完哩。
前一篇:一封信、一次月下漫話
后一篇:读书太重起点,必会失去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