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生经济学:“蒜你狠”和“姜你军”的延伸思考
(2014-07-31 09:20:22)
标签:
转载 |
民生经济学:“蒜你狠”和“姜你军”的延伸思考
1、近些年猪肉价格、牛羊肉价格、蛋禽价格、蔬菜价格,发生多少次波动,往往是“各领风骚两三年”。水果价高了,老百姓买不起可以不吃;肉价高可以少买,但是蔬菜不一样,那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什么叫“国计民生”,鸡蛋就是“国计”,蔬菜就是“民生”!
2、有些学者认为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其实,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成天和土块子打交道的老农,他们如何能知道什么“道琼斯指数”、沪深“指数”?他们如何能懂得什么“期货价格”?农民进市场就好比一把沙子扬进海里,马上就化掉了。要让他扔进水里有个响动,就需要用强力胶把那些沙子粘起来。
3、强力胶什么?就是政府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协会组织。我们的农产品市场最缺的就是这些强力胶。农产品市场要放开,但不能过度市场化,既需要“无形的手”,在市场过度分散和过度竞争的时候,更需要“有形的手”的作用。要引导农民,给他们政策和信息,给他们WTO绿箱政策允许的补贴。
4、为避免姜价、蒜价出现暴涨暴跌,国家可发布生姜、大蒜生产情况,引导姜农、蒜农合理控制种植规模,并在姜价、蒜价过低时,给予种植补贴;由于大蒜可储备1年多时间,生姜储存时间可达2至3年,国家可仿照猪肉储备制度,建立生姜、大蒜储备体系,在价格过高时投放生姜、大蒜,避免价格上涨过快。这实际上是政府干预的做法,在不违背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适当可以采用。
5、生姜、大蒜市场的乱象,其中不容忽视的是投机者在作怪。多次的调控,生姜、大蒜投机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没有真正一个说了算的部门。是发改委还是农业部门?是工商部门还是公安部门?好像是都在管,事实上没人管。要明确“有形的手”的作用点,把握“有形的手”的出拳力道。
6、农产品生产要加强规划。作为调味菜,生姜、大蒜的价格本来不太受人们关注,但自从爆发“姜你军”、“蒜你狠”后,生姜的价格也愈发受到人们重视。其实无论生姜、大蒜价格畸高还是猪肉价格走低,其实背后都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合理有效规划的结果,用眼前价格决定来年产量的做法,使很多农民经常遭遇信息不对称的恶果。农产品生产急需有效规划。
7、我国小农经济仍然在农业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分散性的小户经营模式,对市场行情变化的反应有滞后性。作为调味品,姜、蒜市场容量有限,相对稳定。较大价格变化,导致种植面积的较大变化,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价格的过山车式的变化。保持基本种植面积的稳定,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与病虫害能力,是保证姜蒜稳产、市场稳定,农民收入也稳定的重要环节。
8、公众缺乏信息那就是信息不对称,那就是市场扭曲的重要症结。把市场供求信息交给市场的供求双方,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我们的农产品市场急需建立信息平台,既要有大宗农产品,也要有小经济作物,既要有相关的生产环节信息,也要有销售环节的信息。要把农产品的信息供应、收储、销售等服务全部送到田间地头,让农民对农产品信息见得到、看得懂、用得上。这类信息服务大量的是应该由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提供。
9、蔬菜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菜园子”到“菜篮子”,大都要经过小贩—产地批发商—长途运输户—销地批发商—小贩等多个中间环节,层层加价,环环加价,这是价格高企的重要原因。可见,流通模式滞后、流通环节多,是造成农产品价格高的痼疾。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是抓好产销衔接,建立绿色通道,降低流通费用,支持农超对接,一句话,减少流通环节,改变流通模式,缩短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距离。
10、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使市场流通不畅,最终导致大宗、小宗农产品阶段性销售难,是农产品市场的“通病”。目前,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已经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农民需要组织起来,解决分散的生产方式不能克服的信息、市场、技术等问题。农村合作社就是在“小生产”和“大市场”间搭建桥梁和纽带平台。
11、政府部门要开展加强市场监管,抑制甚至打击炒作农产品的行为,对于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的行为,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等行为要查处,对于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如果发现炒作大蒜、绿豆、生姜、大葱等农副产品的线索,要在核实相关证据后进行劝诫、查处、曝光。要加强对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求、价格运行的监测分析预测,加强农产品流通的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
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让普通人民群众过上跟小康社会建设一致起来的有尊严的生活,那么必须得有起码的生活保障水平,虽然买不起水果,但买得起大米;虽然不能每天吃得起肉,但吃得起蔬菜。连生姜、大蒜都不敢随意买、不能随意吃了,何谈提高生活质量,何谈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