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答:美联储考虑更多宽松举措时顾忌什麽?

(2011-08-10 00:40:03)
标签:

股票

路透华盛顿8月8日电---如果美国疲弱的经济和高失业率状况进一步恶化,则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美联储)将考虑出台新举措提振经济成长.

尽管7月非农就业岗位意外增加11.7万个,且失业率回落0.1个百分点,但无人认为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官员们将继续警惕低于平均水准的成长步伐是否持续,或者成长走势会消逝殆尽的相关迹象.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导致金融市场紧张局面的可能性,以及标准普尔调降美国债信评等引发的忧虑,提高了美联储或会考虑更多举动来支撑经济复苏的机率.

美联储已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央行宽松举措:2008年12月大砍利率至接近零水准,随後陆续购买了2.3万亿美元资产以对经济活动提供额外的刺激.

然而,官员们仍认为,只要形势需要,美联储还有发挥空间.

**美联储能做些什麽?**

* 美联储可能会动用看起来最有效的传统工具,即新一轮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

* 美联储也可能采取规模较小的行动,例如谨慎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增加中长期债券规模,压低中长期利率.

* 巩固对低利率及货币宽松的承诺,协助刺激购买、建筑及招聘.方法之一或为重申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维持利率在低水平的承诺;其二则可能是,承诺在较长时间内将已大规模扩张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维持在高水平.

大部分分析师认为与市场沟通,或者美联储调整资产组合是最有可能首先采取的措施.只有在形势大幅恶化的时候,才会祭出更多公债购买措施.

 * 针对通胀或物价水平制定出明确目标.坚定的通胀目标将增强对美联储不会令通胀失控的信心;物价水平目标将令美联储在维持通胀在可控范围内的同时,拥有更多刺激经济成长的空间.

* 美联储还可能降低支付给各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利率,迫使各银行借出资金来维持较高收益.

**什麽阻碍了美联储行动的脚步?**

* 通胀忧虑:美联储实施6,000亿美元第二轮量化宽松举措後,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飙升.美联储被挂上助燃通胀的罪名,但美联储主席贝南克和其他经济学家认为,全球需求上升才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即便如此,美国通胀率目前接近或略低于美联储2%的理想水准,这要取决于判断标准而定.在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时,通胀接近纪录低点.

贝南克曾指出,美国通胀上升是约束美联储放宽政策意愿的一个因素.

* 政治压力:美联储因第二轮量化宽松而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美国议员指责美联储带来通胀风险,并建议限制其权限,使其只侧重于物价稳定,而非经济成长.

尽管美联储多年来赢得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声誉,国会山庄反联储情绪进一步升温的风险可能阻碍决策者的步伐.

* 效果质疑:尽管美联储经济学家的一份研究称,大规模资产计划将10年期公债收益率(收益率)降低0.3-1个百分点,但效果是激烈争议的焦点.

反对者指出,经济持续疲弱就是量化宽松政策效果有限的迹象.但支持者则认为,没有债券购买计划,情况会更糟.

* 政策疲劳:由于美联储已经购买了近1.4万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债券和9,000亿美元公债,很多人怀疑进一步购债的效用是否会衰减.

此外一些联储官员认为,经济复苏尽管步履蹒跚,但依然走在正轨,联储下一步措施应当是收紧而非进一步放松.

* 艰难的退市:批评人士担心,当复苏开始加快,美联储在缩小当前2.9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方面会有困难,更不要说应付更庞大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若不能及时逆转宽松货币政策,将引燃通胀并将经济推入一场新的危机.

美联储官员表示,即便资产负债表膨大,他们也拥有适当工具来收紧货币政策.然而如此大规模地逆转量化宽松,是他们以前从未操作过的.

**联储盼通过更多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 迅速反应:虽然外界一直批评美联储在始于2007年中的那场危机中最初反应太慢,但联储主席贝南克的一系列表现,都反映出其愿意迅速采取大胆措施因应市况恶化.

* 强调增长:即使像承诺维持庞大资产负债表这样较小的举措,也会向市场表明美联储认为复苏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疲弱增长,而非通胀上升.就算不采取承诺新一轮债券购买这个可能引发争议的步骤,也会向市场传递上述讯息.

* 鼓励冒险:转而购入中长债,可能压低中长债利率,从而鼓励投资者转战风险资产,比如股票.

* 降低利率:美联储在投资组合中增加中长债权重,购买更多债券,可以进一步推低中长期利率,进而鼓励借贷并可望刺激支出、投资和就业.(完)

--编译 侯向明/梁睿雪/李爽/艾茂林;审校 王冠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