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话红楼:宝玉为何鄙视读书人

(2015-03-20 23:41:05)
标签:

杂谈

读书人,可以说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本来,他们是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也理应受到人们的爱戴。然而在曹雪芹看来,文人与读书人是有区别的。
许多人都认为读书人就是文人,但细细考之,或者在主观认知上,两者是有不同的;或许,文人的修养与境界要远远高于读书人。读书人嘛,就是读书的人嘛,而文人是搞艺术的人。估计是可以这样理解。
虽然科举制度现在总被批评,甚至批评有点过了,其实很多人他根本不了解历史,也不懂科举考试是什么东东,反正,人云亦云,人家在骂,他也跟着骂,好像把什么都骂一顿就会显得他很有智慧似的。其实我只用两个字就可以形容这些人——幼稚。
当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时候,科举制度的各种负面因素会逐渐扩大。而且,随着明、清两朝对封建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使用得科举更加僵死和没落。
但是,自隋初创科举制度,确实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的,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世袭官僚对仕途的垄断,让许多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努力学习来参与国家管理,步入统治阶层。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佛教的传播以及佛学的兴起,众生平等的观念也渐渐地深入人心,如果统治阶级还是那么地顽固,那江山就坐不稳了。再者,使国家官僚队伍的结构发生变化,削弱了贵族力量所占的比例,也有效地维护了皇家的权威。殿试的出现也催生了“天子门生”,作为皇帝的学生,自然也会为皇家服务,那些大贵族想造反,也得称称自己有多少分量了。

可是,在科举制度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家庭问题。为什么呢?《莺莺传》《会真记》等民间小说都表明了什么思想?——始乱终弃!于是,在宋代,许多抛妻弃子的事件屡屡上演,后来民间传说的“陈世美“就是个典型。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西厢记》的”圆满“结局,是经过后人改编的,实际上,崔莺莺最终就是被张生抛弃的。这样就可以解释宝玉说”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后,黛玉为啥为大怒了,黛玉能不生气吗,你TMD都说了什么话了,你是把爱情婚姻当游戏吗?

按照惯性思维,我们都是为”文死誎,武死战“怀有崇敬之意,歌颂忠良将。然而贾宝玉则说出惊世论断。那些只会死誎的文官,为了留个虚名,自己死了,你还用什么去为老百姓办事?那些武将,只会拼匹夫之勇,你自己战死了,谁来保护老百姓?
更牛B的还有,只有昏君主朝才会有文死誎,武死战。如果真是国泰民安、政治清明,又何必需要这些人来流血牺牲?
另外,宝钗其实有些话是符合宝玉的想法的,只是没说给宝玉听,宝钗明确指出,男人读了书不能为社会办实事,等于白读,不如回家养猪。有人说《道德经》主张无知无欲,就是不让人拥有知识,你这是扯蛋。老子的意思就可以用宝钗这句话来解释了,你TMD有了知识就老是动歪主意,于社会于国家于人类于家庭于自己没有好处,那你还学那么多知识干吗,倒不如文盲更好,至少世上少一个祸害。想一想,贾雨村就是这种人。

那些读书人,为了功名苦读N年,一旦考中了,就急着去攀权附贵,和贵高官们相互勾结,抛弃糟糠之妻。因此,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来,不仅培养了一批一批败类,顺便也为负心汉的生长准备了温存的土壤。

如此种种,宝玉还能喜欢那些读书人吗?其不喜欢宝钗,也正是此理。毕竟宝钗总带着些俗气,也整天劝宝玉去参加科考,宝玉对那些破儒早就恨之入骨了,怎么可能会去参加科举?由此可见,续书的后40回也是胡扯,宝玉是不可能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再说了,宝玉都被关进狱神庙了,最后都被赶回原籍了,还考个毛。

黛玉是真正做到秀外慧中,清丽脱俗,符合文人的气质,也符合美学的综合要求,重在体验生命的过程,而不是强迫自己去认知世俗的世界,所以黛玉喜欢耍性子,曹雪芹正是要表现她这种诗意般的存在艺术。脂砚斋也多次警告读者不要误认为黛玉是世俗中一妒妇,”要知道尤物方如此“。展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用坦诚对待身边的人,用美去丈量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这才是一个文人应有的修养,岂是那些背几段圣贤书,考试过后连什么是圣什么是贤都忘得一干二净的读书人能比的?背过的书忘了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你不要忘本。

贾宝玉的一系列在世俗人眼中的”怪异“性情,正是体现了曹雪芹的核心思想:文人与读书人是有区别的。
由此也能看到,原著中的人物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大阵营:
A、林黛玉、晴雯、香菱……
B、薛宝钗、袭人、金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