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唯时间与理想不可辜负》

分类: 书稿 |
http://s10/mw690/001VdNyTzy6I1Tl1FcR69&690
我很幸运,我是记者。
相对容易就获得了普通人也许永远得不到的机会,与大众仰慕的名人们进行一场场较深刻又言之有物的对话。
当我翻阅这本书稿,目光触及每个受访者的名字,我的脑海中,就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出他或她的音容笑貌,采访时的场景,甚至一段愉快对白时的笑脸,瞬间对立时的尴尬表情……接着,我往下读一段段文字,我的心灵感受到一阵阵的敲打;甚至,每读一次,都会涌出新的感受。
有时候,我不得不在某个有趣的段落停下来,疑惑地问自己:这是我采访的吗?我当时是这样问的?他是这样答的吗?啊哈,水平都蛮高的嘛!
真正高水平的不是我,是我所选中的每一个采访“对手”。我叫他们“对手”,是把自己主动置身于一种貌似敌对的位置,逼迫自己去想法克敌制胜,去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力求让采访对象最大限度展示最好的自我、表露最深层次的思想。
实际上,他们不是对手,他们一个个都是经过我千挑万选,经过《中国青年》杂志诸同仁认可的良师益友。因为,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我提出然后再经中青编辑部选题会通过的。
这些人物,包括明星、科学家、文学家、出版家、企业家、设计师、媒体人、主持人、导演、运动员、教练、共青团干、先进模范、大学生村官……都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宣传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人物,向来档次很高,是在全国范围内360行里筛选而得,高、大、上是他们的统一标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不是从前的高、大、全。
我是多么荣幸,生来我就是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在经过多年职业训练后,我变得更加追问务穷尽。之所以采用对话形式,就是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献一场场采访,为了降低记者笔杆子操纵下的主观性,增强受访者话语的可信度。
这些引各领域风骚的佼佼者们,就像竞赛场里获胜的冠军,大都拥有复杂的经历、傲人的资质与成就。简单而言,他们都是成功者,不管“成功”的标准怎样,谁都无法否认:他们是你我他都想复制的人物。
怎样复制成功?
纵观他们的经验,无一不是很好地把握了抉择的机会。人生就是一场场抉择,小到吃饭穿衣,大到择业跳槽转行,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曾经,他们所面对的与你我一样,但他们在机遇来临时,牢牢抓住了机遇的手,成功把自己运送到了更高一级平台,并且能够一而再再而三。机遇来自哪里?除了命运的垂青,更多来自自我的努力和创造。
在对杨澜的采访中,杨澜说:传媒记录一个时代,并寻找这个时代的灵魂。不夸张地说,这些胸怀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物,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灵魂。
当本书的责任编辑邢楠找到我,并解释她看了我的一个采访进而看了我博客里贴出的数个采访后,想要给我结这个集子,把这些个体的能量集结成更厚实的正能量,爆破般喷发出去,我深深地感动,为了她对我的欣赏,更为她读懂了我们共同的使命:记录并张扬这个伟大时代的高大上们。
本书收录了28个人物,其中有少部分是八、九年前的采访,现在回头看仍然生动并具现实意义。不仅因为,这些人物今天仍然活跃在各自辉煌的舞台,还因为,人生的经验以及获取成功的方法,是不会过时的。
另外我还要隆重感谢,《日本新华侨报》的总编辑蒋丰老师,他作为我的前辈同事,虽然我们认识并没多久,但是《中国青年》杂志对我们的同样陶冶与历练,让他很快读懂了作为记者的我,从而确定了这个很有意义的序言主题,并于百忙中为我作序。最后,深深地感谢年轻而极富责任感的时代华文书局的编辑们!同样感谢,《中国青年》杂志社的诸位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