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19——李蕾
(2011-01-10 19:46:52)
标签:
记者手记抗癌天使写作丰富生命 |
分类: 名人明星--采访札记 |
【采访札记】19)前天,我给李蕾打了个电话,她在顺义奶奶家。听到我的声音,她那么欢快,阿姨长阿姨短地叫着,让我很有些自责。李蕾,一个患鼻咽癌11年,至今仍愉快地活着并把痛苦当快乐的北京女子。从2004年,我第一次采访她至今已六七年。在心底,我那么想靠近她;现实中,我却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疏离——想靠近她,是因为她思想既软弱又强悍,可以让你心生悲悯又受鼓励;疏离,是因为怕两个人的悲伤洇染出更大的痛之世界。
但所有的大小节日里,都会有她自创的美好祝福短信飞过来,温馨着我们相识的岁月.我知道,她有多么真诚,没有丝毫虚伪。
前年,她又大出血一次,差点再次没命。病愈后的某天,她跟父母一家三口去了我们办公室,看着她脸色蜡黄瘦弱如一根芦苇,我的眼泪差点当面涌出。我草草地应付着说了一阵子话,便把他们送到了大门口。门外,停着一辆火红的两厢轿车,她妈妈原本是单位的司机。我非常清楚,以她家的经济能力,普通工人的父母早几年便双双买断了工龄,为给她治病早已倾其所有,红色——天下所有做妈妈的有谁不明白李蕾妈妈的心意吗?恕我不再缀述内中的含义。我被这一家悲伤着感动着,常常是这样欲言又止欲哭不敢哭只能背过身去。
我曾经想在经济上帮助她,我跟企业家谈过,但企业家说:如果把帮助她的钱去帮助几个希望工程的孩子,不是更有意义吗?我跟一个年薪上百万的金领谈过,金领有段时间给过她一些药物方面的帮助;杂志上刊登出她的文章后,全国各地也有不少人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但更多是精神上的慰藉。
是自怨自艾地放弃还是弱小的自我生出弱小的自我救助?走过了前一个阶段之后,她把自己融入了对他人的关爱对他人的救助中;在她看来,救助他人便是救助自己。她是北京市响当当的抗癌女天使。
她说,有个叔叔不久前去世了,叔叔的孩子告诉她:你一直是我爸爸生前的榜样和偶像——她闻言,心立刻仆倒在地。其实,她一直是站着的,无比硬朗地挺立。
她又说了:看到电视上那么多老年人,都在讲如何焕发青春活力生动活泼地活着;而她正生动活泼的年纪却要压抑着自己,大悲大喜都不适合她曾经大出血的身体……
她的话语那么优美,充满激情,遗憾我无法原文复述。这再次深深感染了我:你可以把这些,刚刚对我说的,都写下来吗?她说她的身体不允许她用电脑。我说:就用笔,写成手抄本。她又说:没有人激发说不出来。我说:写的时候,就当韩阿姨在你身边,因为韩阿姨要看――每一个字!她愉快地接受了。
知道吗?她出的第一本书《大美无言》,就是在我这样的鼓励中,写出来的。并且我给她的这本书写了序。
我在期待,期待着她的第二本书。这已经不单纯是一本白纸黑字书的意义。当她觉得穷困潦倒需要挣出自己的口粮,当她觉得青春荒芜没有爱情的滋养,当她觉得欠父母周围人太多连自杀都没有权力的时候,文字可以多少化解分担她无论经济无论精神无论生命无论肉体的压力……装载她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悲伤和痛苦悲伤而凝成的感受,对她来说,这些或许暂且就叫幸福吧。
写书,是延伸人生;写书,是延续生命;写书,是用零碎的时间演绎一部多幕独角大戏。对她,尤其如此。
我不是救世主,我自己也需要自我救助。当她一再对我感谢的时候,我真诚地对她说:再也不要这样客气,我听你说我对你说,很大程度,也源自我自己内心的需要,不是吗?因为,也只有面对你,我才能生出如此多的关于人性的大悲悯;只有面对你,我才会闪烁着有如此职业深度的思想和策划火花——这就叫惺惺相惜吧。
敷衍是为了更高层次地不敷衍,疏离是为了把帮助的手臂伸得更长更远更有意义。
我说,好好活吧,你至少能活到六七十岁,我们一同哈哈大笑。能活这么长久的,当然更是她越来越有的高度: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的反复循环之后,她会跳出这个循环,如果她的思想,能够再次像一只欢快的鸟儿自由飞翔在蓝天下,你怎么知道,这是从前的那只稚嫩的小鸟呢?而你又怎么知道,这不是原来的那只在飞?
“她那样神采飞扬,青春闪烁在她生动细长的眸子里,沾附在她不时爽朗笑起的唇角上,她迈开两条秀长的腿,小步从镜头前跑过去,如一只啾啾叫着的鸟儿欢快地在飞……”——这便是我2004年采访她撰写的文章《她不是一朵冰凌花》的开头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