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喂养不足
孩子喂养不足常见于以下情况:休息不好、常哭闹、每次吃奶不能吸空奶瓶或乳房、以及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遇到这种情况应仔细检查下列几个方面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每日喂奶次数、喂养时的环境与技术、奶嘴的孔的大小与位置、每次喂完后是否打嗝、母亲是否疲劳、心情是否愉快、小儿是否有器质性疾病。
喂养不足的程度与持续时间决定了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症状有:便秘、入睡困难、烦躁不安、不停地哭、体重不增或增重不足。皮肤干皱,婴儿面容像“老人”。
2.喂养过度
家长给孩子喂的数量或质量过多。常见症状有溢奶、呕吐等。一般说来,小儿不能接受过量食物,但是,如果一直给他过量喂养,小儿也就慢慢适应,而且越吃越多。喂的脂肪多,引起腹涨、过度增重、肚子不舒服。喂的碳水化合物多,引起腹涨、放屁多、增重过快。生后第1-2周内喂的含糖、油过多的食物,可以引起拉稀、大便过多。
3.溢奶、呕吐
溢奶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生后头6个月内。预防溢奶可以采取下述的方法:每次喂奶后让孩子向右侧趴着,或竖起孩子,排出吞咽下的空气(打嗝)。头不要向下低。避免让孩子哭闹、起急。婴儿期不少疾病都伴有呕吐,因此,发现呕吐应去看医生。喂奶后不长的时间内有小量的奶或烟下的食物溢出是溢奶。如果进食后有大量的食物吐出是呕吐。
4.松散大便、稀便
母乳喂养儿大便比人工喂养儿大便软。大约从生后4-6天起大便车呈松散、黄绿色、带有粘液,这种大便仅持续几天,是一过渡性大便。如果母亲服用缓泻剂或容易消化的食物、过量的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儿过量喂养时(特别在生后2周内)、人工喂养时喂糖过多、婴儿都可以出现松散大便,有时伴有大便次数过多。母乳喂养时真正的腹泻很少,除非患有感染。处理因过量喂养造成的轻度腹泻,只要减少进食即可迅速见效。此外,停服含糖高的奶、其他“固体食物”,过早添加的辅食等,喂以煮沸之洁净水、稍加一点盐即可治愈。
5.肚子疼(腹部绞疼)
常见于3个月以下的小儿,临床特征:突然发作,哭闹剧烈且可持续。发作可持续几个小时。面色潮红或苍白。肚子胀、发紧,双腿卷曲到肚子,脚冰凉,双手紧握拳,偶尔当婴儿发作精疲力竭时症状会突然停止,但经常是在排便或放屁以后停止。
可能的原因:过分饥饿时喂奶、进食,吞咽空气,过度喂养,过食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食物(土豆、面、白薯、等),家庭生后中某些因素如紧张、着急、生气、被吓着等。
处置方法:让婴儿直立位或俯卧位放于膝上或放个暖水袋在肚子上可能帮助缓解。通便、排气、用甘油栓灌肠有时可以缓解。
预防方法:喂奶前、后用手轻轻拍打婴儿背部使之“打嗝”,帮助排气。喂奶时要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母亲要有宁静愉快的心情,找出母亲食物中的过敏物质,避免喂养不足或过度喂养。一般3个月后不大会出现腹部绞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