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营养素:提供儿童生长发育、维持儿童体力活动和体质健康的各种物质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水、纤维素等七种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
2、营养行为:指母亲喂养婴幼儿或儿童青少年自己摄取营养的行为方式。营养行为与营养结局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广大家长关注。刚刚结束运动,愤怒,抑郁的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其婴儿生长发育不良,哭闹,烦躁不安;长期在不安,喧闹,紧张环境中进食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偏多;进食速度快,吃大块,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多,咀嚼少,偏爱某种食物等“肥胖样进食”导致产生肥胖;饥饿,半饥饿等所谓“减肥疗法”造成生长激素分泌损伤导致生长迟缓,不长个。不良营养行为造成儿童期乃至成人期行为偏差和心理变态。长期不规则进食产生儿童压抑,退缩,潜能发育障碍,或霸道,跋扈,攻击行为等在独生子女身上已屡见不鲜。生长不良是当前城市和快速脱贫致富地区最常见的营养问题,是由行为-喂养偏离,心理偏差致病的一个典型代表。
3、营养气氛:或称营养环境,儿童的营养环境主要是由家长提供的,家长的营养观念,喂养行为和儿童本身的进食行为、进食环境、家庭成员一起进食,摄食时的情绪、膳食习惯、烹调水平与习惯都直接影响儿童的营养结局。随着孩子长大,渐渐懂事,尽量让儿童亲临、参与购买食物和烹调的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儿童接受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烹调技术,饮食文化的多种教育,同时养成参与家庭劳动,爱惜食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品德教育。家庭进食或集体进食指家庭成员或朋友围桌而坐,充满亲情,愉快交谈,祥和进食。通过这个过程儿童受到适度摄食,充分咀嚼,细嚼慢咽等正确进食习惯的熏陶,同时加强人际交流,社会性合作性的养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