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钠和钾:对于钠的摄入主要依赖于人的"口味", 而这种"口味"是将盐做为调味品长期应用的结果,
而不是生理上对钠的需要。由于食品加工的发展和方便食品出现, 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 其口味均较咸,
使得人群钠摄入量普遍增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造成钠含量上升,
含钾量减少。超过生理需要量的钠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危险因素。膳食中过量氯化钠还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致癌物质吸收。钠钾含量和比例正确将有助于增进健康,
延长予期寿命。
2、钙:
钙占人体总量1.5-2.0%, 其中99%存在骨骼中。钙对骨骼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是极其重要的。
膳食中蛋白质水平升高可引起尿钙排出增加。若钙入量合适则有利于钙吸收,
若是低钙—高蛋白质摄入则是有害的。脂肪可促进钙吸收,服用奶及奶制品是补充钙品最自然而有效的途径, 且吸收率也高。
3、磷: 磷是人体最必需元素之一。牛奶含量最高,
人奶含量较少。缺维生素D则影响磷吸收。大量服用氢氧化铝, 碳酸钙, 乳酸钙, 葡萄糖酸钙可使磷酸盐重吸收减少,
导致严重低磷酸盐血症, 使磷酸盐耗竭。
4、镁: 低镁会造成低钙血症, 低钾血症和总体缺钾。
5、氯:
在腹泻、呕吐、出汗时可丧失。一般缺氯时随之会发生缺钾, 缺钾时也会产生缺氯。
6、硫: 硫占体重0.25%, 存在于细胞胞浆中,
头发、皮肤、指甲中硫含量较高。一般不会缺乏。体内多余的硫由尿中排出。
7、铁:
铁缺乏是全球性营养问题, 常见原因是营养性的。治疗也是有效的。铁过量很罕见,但过量铁对实质组织有毒性。
8、锌: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贝壳类食物含量多。均衡膳食时不易缺乏。目前的问题是盲目补锌。应当注意的是如何正确使用锌制剂。应用锌制剂时除注意计算剂量外,
尚应考虑蛋白质摄入量, 两者比例在1:1.5间对锌的吸收最好。
9、铜:铜缺乏症突出的表现是出血, 结缔组织功能失调, 骨质变脆和心血管紊乱。膳食中高钙、抗坏血酸,
硫化合物和生肉以及长期大量口服锌剂服用碱性药物,减慢或减少铜的吸收, 而氨基酸和新鲜植物及酸性药物则有助于铜的吸收。。
10、硒: 在消除自由基,
保护身体正常结构和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缺硒使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硒缺乏时对胰岛功能损害已引起重视。缺硒尚引起克山病,
对大骨节病亦有影响。硒的安全范围小,摄入多易中毒, 故补硒时剂量不宜过大。
11、钴:
钴在绿叶蔬菜中含量最多,奶制品、精制谷类和食糖中含量最低。长期素食的人容易产生缺维生素B12和钴。在钴和碘都缺乏地区易见甲状腺功能障碍。
12、氟: 氟对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予防龋齿和骨质疏松的作用。但过量氟则可干扰钙磷代谢而造成釉质斑化和骨质硬化。供给幼儿氟用来保护乳牙是必需的,
因为奶中含氟量极低。婴儿在生后第12~18个月必须补充氟以提供最大的保护作用。氟能促进伤口愈合,
促进肠道对铁质的吸收而防止妊娠贫血和断奶前贫血。当铁的摄取量很少时, 氟对予防缺铁可能有益。
13、硅:对伤口愈合,
防止衰老, 器官退化等生理过程中硅都有一定的作用。
14、锰:
膳食中的锰主要自植物性食品。茶叶中锰的浓度极高。如果锰的摄入量过多会造成锰中毒诱发神经系统病变类似于帕金森氏病。儿童期造成智力发育迟滞,学习能力下降,认知能力较同龄儿差等症状。。
15、铬:增强发挥胰岛素的作用。
16、碘:碘构成甲状腺素的主要成分。严重缺碘造成智力低下、生长迟滞、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由于母亲缺碘, 每年至少有3万个产儿死在胎中,
同时有12万个产儿生下来即患有智力迟钝、生理缺陷、聋哑或瘫痪。鼓励进食富含碘的食品(如紫菜、海带等)、食盐中加碘是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