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服务偏见——读《社会心理学(第8版)》
(2013-11-28 23:53:30)
标签:
自我服务偏见社会心理学学校管理杂谈 |
分类: 阅读杂记 |
自我服务偏见——读《社会心理学(第8版)》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高自尊光明的一面,而只是偶尔会遭遇到其阴暗的一面。
——《社会心理学(第8版)》47页
的确,我们常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把失败归罪于客观因素。
一名教师倾向于将优异的成绩归功于自己,而把糟糕的成绩归咎于学生或试卷。一名学生参加比赛获得冠军,教师倾向归功于自己高明的指导以及付出许多课余时间;一名学生参赛惨遭淘汰,教师倾向归咎于学生水平不行、评委偏心或运气不佳,“不管我怎么指导,他还是没办法获奖”,“评委明显偏向XX学校的”“排在谁谁谁后边,真倒霉”。
当一个人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认为这是理所应得,那是他工作努力,很有成绩;而当奖金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他往往觉得自己工作努力却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很少人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实不如人,并想办法改变,他们更多地选择怨天尤人,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多数人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优秀,做的比别人多,因而得到好的机会和待遇他认为理所当然,给了别人他愤愤不平。因为他无法看清别人真正付出了多少,只清楚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他十分清楚(而且是只清楚)自己做了多少事,每件事的来龙去脉,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困难但仍坚持去做,他甚至会夸大当时的困难程度而不自知,他认为自己付出太多而收获太少,因而满腹牢骚。
做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当水平相差无几的教师甲和教师乙同为某次机会争执不下,都认为机会应该给他时,因为他足够优秀而且比另一个优秀,你完全不用诧异,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当付出努力相差无几的教师丙和丁同为某个待遇表示不满,都认为自己遭受不公时,你完全不用诧异,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当做事比多数人少的教师也嚷嚷着自己十分辛苦时(事做得少却觉得十分辛苦,也有可能是能力不行,导致效率低下,但他不会承认),你也完全不用诧异,这就是“自我服务偏见”。
或许你觉得,管理者可以客观地帮助他们了解他本人与别人的差距,比如提供数据,陈述事实,这样一来,教师们或许就能乐意接受安排。我想,这应该能起到作用吧,但收效甚微。
可以想象:当你告诉教师甲说“为了得到这次机会(或待遇),你做了三件事,而乙做了六件事,足足你的两倍”,甲会认为“我这三件事是大事,十分不易,而乙只是做了区区几件小事,举手之劳而已。”另外还有“我做的岂止三件?还有好多你看不到的。”总之,你就是偏心!(管理者不可能完全客观,也不可能事事尽知,这也是事实)
“自我服务偏见”难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