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参与主题研讨?
(2012-12-19 22:51:06)
标签:
主题研讨参与方式授课者参与者教育 |
分类: 教学教研 |
开学阶段,也是学校小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开始阶段(笔者注:为方便交流,本文暂且把小课题研究等同于主题研讨),我们组成教研骨干组通过约课了解学校教研现状,并通过个别或集中反馈,向大家推广主题教研的意义和操作方式。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的老师面露喜色,说明对此充满期待,抱有信心。
比起以往零零散散的无主题教研,主题教研确实是一种改变教师教研方式、推进教师业务成长的有效方式,大家充满期待、抱有信心属预料之中。
但是,我之前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事儿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研究过程中还可能回到原来的路子去,还需要慢慢引导,形成正确的研究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譬如最近开展的几场语数学科研讨,主题虽然申明了,可在研讨过程中组员们似乎忘了有主题这么一回事,大家依然各说各的。即使主持人再三提醒、反复声明:要围绕主题展开交流,不要无关的话题,可组员们依然将主题搁置,研讨又归于“零零散散”,这就是我说的“回到原来的路子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怎么办呢?
原因之一,各种评估、检查、活动的冲击致使教研时间经常调整,难以形成常规,致使大家参与教研的状态不够投入,准备不够充分。对策是,今后我们坚持以教研为主,其他活动尽量为教研让路,教研组长应于学期初在办公室显眼处公布各阶段研讨的主题,并于每次活动前强调研讨的主题,确保组员有时间展开自主学习研究。另外,组长的强调会随着主题教研的程序化、常规化逐渐减少直至不必强调,组员要主动了解主题并展开学习,不能坐等别人前来强调一番,才懒洋洋地启动研究。
原因之二,参与者仍然不熟悉如何参与主题研讨。在此重申,主题研讨活动的备课、授课、研讨及反思总结都要围绕主题进行。作为现场教学主题研讨的公开课执教者,可以带着几个思考参与主题研讨全过程:
1、我所研究的主题是什么?要把它的含义琢磨透,不能一知半解,不能一问而三不知,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这一点,我将于文末提供《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中的片段供大家参考。
2、我该如何围绕主题选课并作设计?
3、通过公开课、现场研讨,我能向参与者传递哪些与主题有关的观点?包括收获与困惑。
4、活动后反思总结时,我有什么新的收获,产生了什么新的困惑?(新的困惑即新的研究方向)
作为参与者,可以带着几个任务参与:
1、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要把它的含义琢磨透,其余参见上面第1点。
2、关于该主题,我有哪些现成的经验?要梳理,最好有能相佐证的教学案例。
3、关于该主题,别人有什么经验可借鉴?通过网络或书刊进行学习,丰富自己原有(或固有)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经验。
4、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他人经验,通过实践检验他人经验的可行性,“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能将“别人的”化为“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才鲜活,才经得起他人质疑。
5、我参与主题研讨时,应该主要交流哪些观点?包括收获与困惑。听课时要密切关注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做好记录。研讨时应结合课例交流主要观点,不要长篇大论,更不要照本宣科!在过去的主题研讨中,我看见过不少照本宣科的,那样的做法效果十二分地有限——交流了纸面一大堆“别人的东西”,估计过不久又要还给别人。
6、参与活动后,我有什么新的收获,产生了什么新的困惑?(新的困惑即新的研究方向)
想声明的几点:
1、以上所述参与者的第2项任务和第3项任务最好按顺序进行,不要颠倒。我们很依赖网络,动不动就发动搜索引擎,这不仅可能使我们在无意识中丢弃了自己原有的经验,还会使我们的反思总结能力渐渐变弱。我主张先独立思考,然后学习借鉴他人经验。
2、最好学点与主题有关的理论,对于指导实践而言,理论更具系统性,更有普遍意义,虽然它可能很枯燥。
3、所有的理论、经验或认识都应该在实践中去检验,去体验,去理解,去运用,最终才能化为己有。
4、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参与者,在参与研讨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最好能写点东西,长短皆可。人脑中的信息瞬息万变,也许转瞬即逝,笔尖抓得住思维,动笔能我们原有的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认识,我们所积攒的或多或少的文字材料,将成为教育生涯中的一笔价值不菲的精神财富!
主题研讨无非为大家的教学业务成长搭了一个台,每个人都是主角,无论授课者,抑或参与者,都要主动学习汲取,主动参与研究,唱好自己的戏!
以上是个人关于参与主题研讨的不成熟看法,仅供参考!
附:《一得一失、一悟一思——盆景观察与描写>习作教学反思》片段
作者:刘春生
什么是观察?这个概念似乎你我都能说上两句,可仔细琢磨它并不简单。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解释是: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
“百度百科”里与习作相关的解释有如下几条:
(1)“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采访时‘观察’意思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查看体验活动,简单讲就是用眼睛采访。”
(2)作为“科学研究名词”,“观察”这一基本概念意义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这一解释和上下两个解释都有关,如“有目的、有计划”和“采访”有关,“知觉”和“通过感官”有关)
(3)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
但是,哪些知识点该直接传授给学生,哪些又该在教学中渗透而不能直接抛出?笔者几乎把脑袋想破,得出以下结论:
可以当堂传授的,按顺序罗列:1、用眼睛“采访”(准备问题)→2、按顺序仔细察看(解决问题)→3、动笔做记录(记录素材)。
至于“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也可以当堂对学生作具体说明,如“观察,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
应该在教学过程渗透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这个解释抛给小学生估计只能增加负担,笔者通过完成《仙人球盆景观察记录单》进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