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亲子问题看似涉及范围不大,但社会的组成单位就是家庭,家庭的和谐,孩子的成长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影响不可小觑
前些时日微信圈里一妈妈级女友发的文字“少壮不努力,长大带孩子。春眠不觉晓,醒来带孩子。举头望明月,低头带孩子。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带孩子。亲朋好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带孩子。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带孩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带孩子。”于是又想到2013最红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在孩子给我们带来快乐之余,不禁感叹,中国的爸爸们去哪儿了。
于是又要借用一下身边人的例子了,我的女性好友,老公年近50,得一女儿,按常理,过了不惑之年得子,女儿应该视为掌上明珠,结果不然,他亦是同很多年轻的爸爸一样,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照看孩子自是不必,按他的话说,老婆应该管理好家庭内的所有事务,孩子包括其中,但孩子若是有些小病小灾,他又绝对是第一时间跳出来,俨然一副很负责的姿态教训老婆不负责。这样自相矛盾的演绎在中国家庭里绝不匮乏。
再来看一些数字,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在被问及“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苍白无力,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基本是空白格。
以我的女友为例,每天早上轮回上演着这样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的看电脑K线图,如果孩子不停哭闹,爸爸会在隐忍一小段时间后情绪爆发,指责妈妈的失职。我女友的家庭绝非特例,已相对概括的把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一一呈现: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问题的矛头指向了这个看上去似乎过度爱自己且长期缺席的父亲。
也许会有无数的个男性看到此,愤愤然的说“我要赚钱养家啊”,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正的站在经济塔尖的土豪,有钱人绝对只有20%,也就是说还有80%的家庭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工作,所以用“我要赚钱养家”来忽略爸爸应担当的除经济以外的任务,多少有些偏颇,因为大部分妈妈还是要工作的。
如果以上成立,那我们就继续向下看,因为妈妈也需要工作,但同时肩负了爸爸妈妈两个角色来面对家庭,那么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时,情感本来就孤单的妈妈会愈发感觉身心俱疲,于是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甚至过度将期许寄托于孩子,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非正常的依赖,现世轮回就由此上演了,当爸爸被自我的缺席疏离于家庭之外时,他便逐渐感觉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那么就更加把张力,精力消耗于外,比如工作,比如别的什么…,而延伸出的其他社会问题只会令妈妈更孤单,孩子更冷淡。
夫妻间的隔阂也是令爸爸不知去向的导火索。无论是夫妻双方的性格摩擦,还是别的什么问题,只要彼此间情感生活出了差错,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有一部分妈妈会借由照顾孩子来回避和爸爸的性接触,用性疏离来宣泄对爸爸的不满,然后男人要么变成工作狂,要么更加怨恨女人,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而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的内心失落暂时在孩子这里得到了慰藉,她就愈发不会重视爸爸的感受,家庭的平衡维持着一种假意圆满的状态。妈妈那本应由爸爸来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比如我女友的女儿,才两岁多,情商智力似乎超前开发,很会察言观色,也很会保护妈妈,每每看见爸爸吼妈妈,必定会用稚嫩的声音说“爸爸是个臭爸爸“,如此小的年龄应该懵懂天真,却变的机巧敏锐,也多少感觉有些悲哀。
应了一句话,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又曾绕了谁。虽然爸爸不屑于自己的缺席,却没有想到引发的后续问题无穷尽。婚姻,家庭需要一种平衡,一旦平衡被打乱,即便婚姻能够维持,这也绝不是一个病态,无力,苍白也死气沉沉的婚姻。
再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单一的问题。农业时期中,孩子生活的技能要向父亲学习,比如说打猎,骑射,抑或瓦匠木匠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从父亲那里才能得到传承,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可以获得技能的途径千种百样,父亲的作用瞬间被削弱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婚姻关系的实质是夫妻,繁衍后代是任务之一,但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层面,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的,而且单从孩子来说,分离是父母和子女终生需要处理的课题,且分离的越彻底就越成功。相反,夫妻关系才是最需要聚合的,因为陪你走到最后一程的还是枕边人,所以亲密关系理应是婚姻关系的重中之重。但可笑的是中国式婚姻不以为然,亲子关系在婚后成了女人最重视的关系,比如眼下微信圈,但凡有孩子的年轻妈妈,绝大部分喜欢秀亲子照片,看起来其乐融融,一团和气,但过度渲染妈妈和孩子的亲密也反衬出了另一个人的不亲密,本来婚前还是一部漂亮的偶像剧,却在婚后由于男主角的不在场俨然变成了独角戏,自弹自唱的母亲沉浸在微信微博24小时更新的亲子照片里,再配上一点自得其乐的文字,似乎爸爸即便跑到月球,再不回来,妈妈也能活出女汉子的强大,小清新的文艺。
爸爸的不知去向,亦是老公的不知所踪,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回不来了,所以干脆做一个独行侠,爸爸带着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悲凉,在夕阳下渐行渐远,家成了会不去的地方,女人亦是独自凋零,最美好的年华,只有孩子陪着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潜意识是害怕孩子的,因为孩子的诞生意味着自己的长大,而长大就意味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这种摆脱如断奶一样痛苦。而基本上女孩没有这个过渡期,所以很多女孩在很年轻的时候对待自己的男友,就已然呈现出母爱的一面,不能不说这是女人心智成熟优异于男人的地方,或者说在时间上,女性会更早的进入成年状态。所以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女人会比较得心应手,男人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就会瞬间呈现出来了,他有些许不确定的恐惧,因为妻子俨然在男人的心理上兼具母亲的角色,所以他会恐惧妻子有了孩子,他会被忽略,又要面临分离,而且随着妻子对孩子照顾的加大,他的不安和焦虑会继续放大,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让他经常在成人与孩子的角色间转换。这种冲突令他既渴望延续子嗣,又害怕爱被抢夺,着实难受。
所谓幸福的家庭一样幸福,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幸,同理,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男生基本过度阴柔,成年后很难有担当责任的心力。在我的咨询案例中就有缺乏父爱的男孩,在性取向的问题上用找一个同性的男友以弥补对父爱的渴求。即便没有在性取向上出现偏差,也会在成年后把这样一种恶性传承延续到自己的婚姻里,要么不说无法断奶的大男孩,要么就是外在老成持重,内心不堪一击纸老虎。
女孩亦是如此,长期受妈妈影响,心智过早成熟,非懂事,但常态下,越懂事的女孩越不被人疼爱,因为在她的内心世界里,没有也不敢对男人有太多要求,所以只要对方有一点好,都可以轻易将她俘获,然后在她的婚姻里复制妈妈的故事,俨然成了妈妈的续集。
所以,最后我们要探讨的是---回归。八卦里有阴阳,娑婆世界有男女。和谐永远是在其位,谋其事。所以妈妈要回归,做一个像女人,而不是母亲,女汉子,保姆的女人,爸爸亦是如此,做一个像男人,而不是假想的英雄主义,或者不能断奶一味索爱的奶娃。爸爸去哪了不是娱乐剧,它让我在孩子纯净的眼神后,有完全笑不出来的苦涩和叹息。(毛白杨)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逸杨心理工作室,请扫上面的二维码,或者动动您轻巧的手指,添加关注:
官方微信:yyxlgzs206或逸杨心理工作室
心理热线:18671718833
心理Q Q:298438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