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像素的误区

标签:
数码照相机选择像素误区 |
分类: 摄影知识 |

数码照相机以其数字化的特点,不仅赢得了计算机用户的青睐,也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我们在选择数码照相机时,往往会进入一些误区,特别是在听了一些尚没有真正进入这一行当朋友或商家的一吹胡,就没了方向。
这次连续就七大误区问题一一提出,或许对刚刚步入摄影的朋友会有所启发。
走出高像素的误区
像素确实是衡量数码照相机性能的一项重要的指标,所以也常常被大家作为购机的考察重点。
早期的数码照相机大多数为200-300万像素之间,且价格就象“老虎肉”,但它的发展非常快,400-500万像素的不久就面市了,没多久800万像素就是常客了,现在1000万、1200万的数码照相机也不作为奇了。这样就使不少的朋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高像素的误区而不能自拔,有的甚至盲目地一味追求高像素。
其实像素的多少并不完全是决定的因素,比如有的数码照相机的像素已经达到了1000万,甚至1400万,但它仍然属于消费级(傻瓜类)数码照相机。原因非常简单,高像素并不意味着高画质,比如同为千万级像素的数码照相机,经过“CHIP新电脑”的测试,有的画面质量甚至连700或800万像素的都不如。为什么?
因为数码照相机采用的CCD或COMS传感器进行感光,拍摄图像的像素是取决于这个图像感应器上感光单元的数量的多少。在理论上是单元越多,拍摄的图像就会越清晰。实际上由于数码照相机上的图像感应器的面积通常要比传统胶卷的面积小得多,要想在有限的芯片面积上增加过多的单元就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影像信噪比降低、感光度降低(这两个问题是重点,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讲明白的)等等。
同时数码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也与传统的胶卷不同,数码照相机是需要通过感光单元获得的数据来进行处理与组合,最后才能生成影像文件,另外还需要依靠内部的影像处理器来减少色彩的误差,而处理引擎的计算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图像质量(而且各个厂家的图像处理引擎也是有所差别的)。比如说佳能早期上市的一款600万像素的全画幅数码照相机,尽管它已经停产了,但是现在市面上的那些1000万,甚至1500万像素的非专业数码照相机与它所拍摄的的画质相比,那差距就大了去了。
因此,像素尽管被视为数码照相机质量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但它并非是唯一的,它还需要通过数码照相机的镜头、性能指标等综合因素来衡量。
一般情况来说,镜头有时比机身还重要;全画幅的优势是非全画幅所不可替代的;像素高的通常比像素低的要好;在像素相等的情况下,图像感应器面积大的比小的要好;单反机通常比一体机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