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山自古素有天下奇山的称呼,他“华山独臂挑夫”——何天武背着60多斤重的货物往返于华山的上上下下,年复一年……
10年间,他背过饮料、蔬菜、建筑材料,也背过面粉、煤气罐……,往返华山3000余个来回……

这是我上山时拍摄到老何下山的情景
20年前,这位独臂挑夫的妻子身患重病去世,给他留下巨额的债务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挣钱养家,焦虑万分的他来到河南平顶山挖煤,然而不幸的是矿难降临,事故中断裂的钢丝绳斩断了他的左胳膊。他拿着4200元赔偿金,无奈返家。回家后他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荒山上平出几亩土地,可眼看就要收获时,却遭遇一场洪水,汗水和希望付诸东流。他只得拖着残臂再次走上打工路。
在遭遇了无数屈辱被当成“残废”拒之门外后,独臂的他,坚守着“决不下跪乞讨”的底线来到华山,当了一名挑夫。10年来,他3000余次登临华山之巅,用血汗养活着一家老小,撑起了残缺的家。

在我下山时再次遇到老何再次上山的情景,我请老何配合我给他拍一张工作照,老何非常配合,短短的10秒种就在我的镜头中留下了他那人生的艰辛与他的人格魅力……让我们记住他……,因为我承诺他我将报道他的事迹,老何笑了……
这个男子汉来自陕南镇,名叫何天武。
上山行头: 一个背篓、一支拐杖、一条毛巾……
“其他什么路都没有了,我只有来到华山。”回顾当年,年过天命的何天武如是说。作为一个残疾人,回顾找工作的艰辛与难堪,他觉得当挑夫的选择非常自主。
当时,亲戚朋友们出主意让老何利用残疾人的身份去乞讨,并且说“那么多四肢健全的人都在乞讨,你去也没什么。”“人格要是丢了,买不回来!”何天武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
自古华山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经常几面都是悬崖峭壁,旁边就是深深的沟壑 ,路窄得只能一个人经过而且脚步要精确到一厘一分。老何每天背负重达数十斤、上百斤的货物,往返数十里险关峻道已经10年有余。
行走在千尺幢险道时,一共有276个台阶,上下只容一人通过,断臂的老何,不能像其他挑夫那样,累了可以换换肩膀,脚步不稳可以扶着铁链。在爬到这个险道时,开朗健谈的老何沉默了,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把握重心上了。在攀爬苍龙岭的时候,老何的身子几乎都要贴在台阶上了。偶尔有下山的游客经过身边,他都会伸手去扶一把,嘱咐一声:“小心,慢点……”
老何说,儿子跟着走过一次,走完就哭了,自此不再乱花一分钱……
“我喜欢华山,登上山峰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里真的好舒畅。我愿意在这里待下去,因为华山接纳了我,付出有了回报!”习惯弯腰驼背负重前行的老何,已经把华山当成了自己的家。
因为欣赏华山石刻,小学尚未毕业的老何培养起了每天练字、识字的好习惯,如今老何家里堆着他几年来厚厚的习作。他的房间内一直贴着一幅“拼搏”的条幅,老何告诉记者,这个条幅挺适合自己的,自己上山时虽然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但只要有勇气就能把事做好。
他为十几万元捐款愧疚, 一笔一笔地记账……他为此忍不住流眼泪,而感到无比愧疚。
在老何被媒体报道后,他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名人,并且还得到了陆陆续续的捐助。这突然而至的名气和十几万元的捐款,却让老何白了头发……
好心人捐的钱和钱花在什么地方,老何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他用那笔钱把父母的债还了,还让孩子在广东上了学。
博友们,让我们记住这位堂堂正正的真正男子汉——“华山独臂挑夫”何天武。
本文据《杭州日报》报道——博主已删节并作了文字的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