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必须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015-02-19 15:11:05)
标签:

幼儿

亲社会行为

培养

分类: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必须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王钰城

一、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不可替代性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亲社会行为是未来社会的人必备的品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 是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的某些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相反却在减少。如果我们在幼儿期忽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必将对儿童的终身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从小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孩子的非亲社会行为集中体现在不能和不愿与人分享、帮助、谦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冲突性行为上。幼儿时期的儿童年龄小,行为多偏向于"自我中心化",分享意识淡薄,对其他人或物缺乏同情心,缺乏帮助别人、与人分享或相互谦让的经验,以至与他们在与人分享、帮助、谦让方面容易出现“不能的问题,这和幼儿的年龄特征紧密相关。而这“不愿”的问题是幼儿主观上已产生的态度和倾向,它这是来自于教育的问题。早期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 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都有重要意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必然需要。

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早期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发展幼儿健全的人格,矫正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和个性特点都有重要意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培养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然

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凸显基础性的亲社会性情感与行为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大纲》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的第三项社会中对目标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在内容与要求中提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等。在该大纲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组织与实施的六条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这表明当前幼儿园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基础性的亲社会性情感与行为的培养。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虽然提出了确立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因此,要从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学习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方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为幼儿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并在课程内容的“生活活动”的“内容示例”中以“交往技能:分享、协商、合作、沟通”模糊地提到了亲社会行为。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是适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倒逼幼儿园教育的改革

 当今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一种知识教育化与特长教育化的倾向,不少家长与教师严重忽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忽视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中存在着不利现象。

当今的独生子女教育中, 特殊的家庭结构和年龄特征, 很容易使幼儿形成自我中心性格, 过分自私, 霸道专横。

2)学前教育中知识教育化与特长教育化倾向。

当今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知识教育化与特长教育化的倾向,严重忽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幼儿园中也出现关注教数学、教知识,而忽视通过积极的教育活动,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3)教师的非亲社会行为的负性影响。

教师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有的教师粗暴简单的教育态度,或当幼儿相互间出现矛盾时教师往往因缺乏耐心而显得很武断,也有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个别幼儿从群体中孤立出来,结果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非亲社会行为增强。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幼儿园开展亲社会行为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改变学前教育中忽视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倾向,这对于转变幼儿园的办学思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学前教育的为儿童终身负责的教育理念,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能力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国际视野

本课题组对国内外亲社会行为进行了检索,以“幼儿园/亲社会行为”为主题词,通过CNKI文献总库进行检索,没有发现相关文献。幼儿园系统开展亲社会行为的教育研究的有关报告很少发现。

文献资料提示,国外开展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早。Mussen &Eisenberg1977年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帮助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作出自我牺牲或冒一些风险。亲社会行为的自然观察研究(Bartal et al,1982;Blaekmon & Dembo, 1983 ;Eisenberg & Hand, 1979; Rheingold et al,1976; Strayer,1980;Yarrow &Waxler,1976)证明,1.5 岁婴儿的自然行为系统中开始存在亲社会行为。我们的文献研究表明,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关于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策略的大量研究,国外心理学家们对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情境大部分是在实验室或家里。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也译介与开展研究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例如张文新的《儿童社会性发展》(1999.8)对儿童道德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了陈述。总体来说,我们在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方面缺少自主的理论创新。我们以幼儿/亲社会行为为主题词,可以发现大学的有关论文,例如华师大的王宇《学前融合教育促进普通幼儿亲社会行为获得的实验研究》,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的金雪莲等《3-5岁朝鲜族幼儿气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等。

文献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培养要突破国外主要在实验室或家里的研究,应更多地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研究,加强对幼儿课堂的自然观察,尤其是教师应作为观察者,这将为教育者提供所要求的详细信息。也要突破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译介研究上,应该注重在幼儿园首先明确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