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这两部电影的战斗场景是套拍的,按交战双方的视角拆分。战争场面之外,则是对社会、政治、人性的挖掘、审视。
但今天我不是要写影评。我想说电影以外的。
日军硫磺岛指挥官,明知没有胜算,他和手下的各级军官是抱定必死念头。他的目的很明确:多坚持两天就能为大本营赢得更多筹码。当然了,他宣称誓死战斗是为了保护更多日本孩子的生命。
血战到底,他和他的部下确实说到做到了。在日军的拼命抵抗下,美军死伤惨重。武士道精神,正如他所愿,极大地震撼了美国人。
但是,反过头来说,这是不是也诱发了美国最终决定投用原子弹呢?
我们所见国内打造的影视作品:一个李云龙打死的日本兵成百、一个顺溜打死的日本兵上千,日本兵形象被潘长江之类塑造成弱智儿,他们总是罗圈腿、斗鸡眼,只会声嘶力竭地吼着“吆兮、密西、撕拉撕拉、八格牙路、花姑娘的干活
……”
日本鬼子果真如此不堪,却能把我们华夏神州蹂躏如斯,八年屈辱 —— 不,何止八年 ——
中国人成什么了?岂非更为不济!
太祖用兵真如神。他能打败老蒋,有两条至关重要。
调动知识分子能动性。强调老蒋的独裁性,号召大家投身到争取民主自由的舆论中来。自古以来,文人多穷酸,都有一颗骚动的心,一点就着,容易成愤怒的小鸟。
激发无产者的革命性。你想耕者有其田吗?好吧我们把地主打死,土地、财产分给大家!反攻倒算很吓人?别害怕,咱们一起冲关打怪兽,等干掉大
BOSS 不就万事大吉了!感谢周立波,一部《暴风骤雨》,让后人管窥豹斑。
如此一来,民心向背胜负已分。
为什么解放大军摧枯拉朽?因为敌军也是农民成分,有等富贵均田地这等好事,谁不倒戈、投诚、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所有制,土地当然是国家的。
知识分子,自然要付诸以文化。
一将功成万骨枯。
谁说忘战必危,请记言战必凶。你我中的绝大多数,会被赴汤蹈火。
天天嚷嚷着喊打喊杀的,先到大街上找个老外练练拳,或者对自己认定的贪腐分子当面表达意见或建议。给大家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