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七零年代,记忆中那些人和事(十五)

(2011-10-24 19:45:15)
标签:

忘记了过去

意味着背叛

分类: 乡恋

 

    ☆ 戒烟的故事 —— (本文作者  从新华)

 

    父亲年轻时整天忙碌,除了种好自家的地,还要完成公家的任务。慢慢地,养成抽烟习惯,烟瘾还不小。

    说起那个年代的香烟,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机关干部两头挺,百姓群众喇叭筒。所谓“两头挺”就是机制卷烟,用印纸做包装的卖几分钱一包,高档烟在烟盒里衬一层锡箔纸、卖到一至两毛钱一包,享用机制烟的大都是“吃商品粮的”;“喇叭筒”的原料是把生烟叶片晒干、然后揉搓成碎末装进小荷包随身携带,用时拿窄纸条卷就,出于毫不浪费考虑末端尽量少放材料、形成前粗后细喇叭状,普通群众全都吸它。

    小孩子的旧作业本,最后结局无一例外是被大人裁成纸条装进口袋。

    但是,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于农村老百姓而言,烟叶是奢侈消费品,就算成色很差、哪怕是叶梗,也没人能够随吸所欲。

    1968年秋收大忙,我们村周立因孩子小、妻子生病,为挣工分,请好朋友先进搭帮收割豆子。歇息时,周立烟瘾上来,同时觉得应该给先进卷支喇叭筒抽,他一摸腰间的烟叶荷包,空的,脸一红转身走到庄稼地那头。不大一会儿,先进远远瞅见周立嘴里冒烟,顿时愤怒:自己没钱买烟已断顿几天,给你周立帮忙,你吸个烟还躲着我,也太不厚道了!心里憋气,又烟瘾难耐,便拣了几片干树叶,卷巴卷巴点着吸起来。

    其实周立被先进误会了。周立觉得请人帮忙却连支烟都没让人抽,怪过意不去,偏偏自己烟瘾上来熬不住,寻思着拿干豆叶顶替,又怕被先进看到笑话,便跑远点卷把豆叶吸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往这边一望,发现先进正在“吸烟”,不禁大恼,心说虽然你来帮我干活,有烟却藏着掖着,专等我离开后吃独食,也太小气了吧!就这样,先进又被周立误会了。两人不欢而散,虽说当场没翻脸,胸中怒火都在越烧越旺。

    不几天,先进以周立家养的猪拱了自家的墙根为由挑衅,两人大打出手。经邻里劝解开来,后双方气冲冲的找到我父亲评理。我父亲通过和二人分别交心,终于弄明白矛盾根源其实就是“吸烟”引起的怨气。疙瘩解开,两人和好,最后,父亲自己的一小包烟叶分给他俩,皆大欢喜。但此事触动父亲开始反思。

    到了冬天。父亲去大队开会,会后说起前面这件事例,几片树叶一把豆叶竟令一对好友反目成仇,由此看到做基层工作要耐心细致,要找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大家正议论时,一位穿着得体的中年男人走进来拿着一盒香烟挨个敬烟,最后一个瞄见了坐在墙角的父亲,伸出去递烟的手又缩回来、把那支烟放到自己嘴巴叼着,然后掏出火柴给坐在中间的李三点烟:“我找支书有点事。”李三从部队复员不久,时任民兵连长,穿身军装仪表堂堂,他一指我父亲:那是我们的支书。来人用怀疑的眼光再次打量我父亲,见他头戴旧线帽,身穿大襟黑破袄,腰间勒一条粗布带子,反问大家:“他咋会是支书?别给我开玩笑!”会计摔掉手中香烟呵斥:“出去!势利眼!”这时父亲站起来说“听他说说啥事,咋能赶人走呢。”那人边陪笑边把剩余半盒烟往我父亲手里塞,父亲从腰间摸出烟荷包笑着说:“我抽你那烟不习惯,还是抓紧说办啥事吧。”

    原来,此人在外工作多年,家属在本乡务农,好容易争取到农转非指标,需要大队给他办理手续。父亲说:“抓紧时间给他开证明,这是好事,咱大队今后能进城吃国库粮的越多越好。”

    于是,那人顺利拿到急需的东西,千恩万谢走了。

    隔一天早上父亲正打扫庭院,那人来访,父亲领他进屋落座,他反复说着感激的话。父亲说请他以后常回来看看,忘什么都不能忘本呐。客人连连称是,临走时从怀里掏出一条烟放在桌上:“我专门给您买的,请您一定收下。”父亲拿起烟塞还给他:“心意领了。”几番推让,烟终究还是没留下。

    送走客人后,父亲取出烟叶荷包,在手里摩挲了一会儿,拿剪刀将它铰碎;翻出储藏的几片烟叶,放鼻下深嗅一阵,然后拿它大步出门。母亲在灶屋里喊他:“该喝稀饭了,你干啥去哩?”父亲回答:“我戒烟了,把这烟叶送给俊端去。”母亲笑称:“你要能戒烟,等太阳打西边出来。”

    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但父亲确实戒掉了烟瘾,而且自此以后三十几年,直至病故都不曾再吸过烟。

    我们兄弟长大成人后,各自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按说父亲想吸好点的香烟孩子们也有能力供给,但他从未动过复吸的念头,忠实践行自己的誓言。反而是我们兄弟有几个染上了烟瘾,父亲也没禁止,只是在家庭聚会时偶尔讲到了自己戒烟的故事,其后便有两人悄悄戒掉了吸烟。

    重温父亲戒烟的经历,让我更加感受到父亲执着坚毅的精神。他在世时常说:无论哪行哪业,只要用心加上认真,就一定能成事。这些话,我将牢记胸怀。

 

                                     写于2005年清明节

 

 

    ☆ 我与老头喝酒 —— (本文作者  李雪太)

   

    老头者,乡居农叟也。何以谓老头?个中有缘由。老头膝下四子,次子新华,善书道,鄙人与之常通来往、相互推崇,谈书艺、论人生,渐成莫逆之交。然新华之母与我沾亲带故,论血缘是我表姐,若依此来讲我该称新华之父为姐夫。但鄙人不敢妄自尊大 —— 我俩年岁相差甚远,这是其一;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他的人格伟岸,让我感觉就像一座丰碑,不由自惭形秽。为了不妨碍我与新华母亲之间的称谓,又能表达我本人的崇敬,特尊称其为“老头”(花哥注:‘头’发二声,卷舌音,是家乡话里对自己父辈最显亲近的口语称谓)。

    我记事起,老头就在农村来来回回地调动着做“官”。我与新华结识后了解到,其家客源广泛,出于厚道,家中常摆酒摊。下酒的只是些最普通的家常菜,但从来都给你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这当然来自于老头对酒席的支配。一般情况下,客人坐定,上席空着,这时候老头才被请入席,他在落座时总是带有歉意地说上一句:“就这几个小菜,反正筷子头咸咸的,咱们爷几个玩一会儿。”酒敬三巡后,老头见别人不搛菜,便主动带头,边搛边说:“喝酒是个趣,同心同趣了,这菜也就不显着劣了。来来来,叨点叨点。”老头有酒量无酒瘾,他有一个特点:猜酒令时不是疾风骤雨,而是划上几拳便漫谈几句,话题很广,有些甚至与酒席无关。老头划拳艺术熟道老成,手势不“花”,速度平缓,不急不躁,挥洒自如。初接触时我年轻气盛,总想与他比个高低,他很能把握火候,大抵是我输得要发毛时,他便不露痕迹地让我赢几枚,还故意自嘲:“老虎也怕老啊!”一场较量过后,仔细一算,我还真赢他一盅酒哩。几次得意,几次推算,却是只赢一盅酒——这种“输赢”形成了定式。因此,我的胜利,其实得自于长者、智者的宽容、鼓励。慢慢地,我从他温和、礼让、洒脱、大度的品格之中有所感悟,获益良多。在从前,我心高气傲自恃不凡招致烦恼却不自晓,后来受到老头影响,心底清静滋扰自少。

    老头家的酒摊,尽管酒菜不一定美口,但打他家走出来的客人都得到了一种满足,因为他们不只是享受了饮酒的乐趣。我们通常见一些人,有钱了风流倜傥,没钱了草长家荒。而老头家客来客往,如淙淙流水,虽说平淡,却川流不息,家风温润几十年不变,这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事实上,同划拳一样,从老头干什么事都很讲究个度,分寸把握得十分好。他一辈子历经风雨,不论跟谁打交道,他都让对方几分。让,是他的风格与习惯;而多让、破坏了原则性的事,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不光是我,周围的人也都是这个看法。

    在老头家喝酒,你不必拘谨,言差语错没关系,因为他不计较。老头日常中总是宽厚待人,他1948年入党,光党支书就累计当了28年,一起搭过班子的同志都成了他的知心朋友,并且没有一人犯过错误受过处理,这与他的工作方法和水平、以及对别人关心爱护是分不开的。

    与老头的随和相比,酒桌上逞英豪者也不乏其人,但正如俗话:来枚是玩意儿,喝酒是难事儿。有的人好胜,树敌多,必然被围攻,到最后输得逞不起英雄了、墙倒众人推的时候,老头便出面说:“我替你喝了吧。”说罢端过他的酒一饮而尽,给他解了围。就像是这样,在日常中为了平衡矛盾、消除事端他往往不怕承担责任,甚至是与自己无关的责任。在老头逝世时,那么多面孔写满了悲伤,我想,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早已深入人心。

    老头走了。我现在由于身体原因,也暂时不喝酒了。以后有那么一天,我的身体允许我喝酒,若是再去登门拜访,并且和我朋友新华以及他的弟兄们都坐在一起,那酒还能喝出原来的那滋味么?

    我不由感叹。我不能不感叹:

                同为佳肴与琼浆,恐是惟余忧与伤。

                倘若举见音容在,再听谆训醉蒿荒。

 

                                 写于二00五年农历三月初 

 

 

更多“七零年代系列”博文,请参阅  从国华  http://i.dahe.cn/1080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谁的春天
后一篇:旧事一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