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通将是新股发行制度回归市场化的契机

标签:
杂谈 |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办公室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在沪港通和深港通完成连接内地与香港的二级交易市场后,香港交易所提出的新股通计划将能连通两地的一级集资市场,令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趋于完整,为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突破性的契机。
此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多个场合谈及“新股通”。他指出,新股通将增强香港IPO市场的吸引力,将是吸引沙特阿美来港上市的关键。他敦促落实新股通,但同时表示新股通会需要一段时间。
新股通也就是IPO互通,港股市场及A股市场的投资者都可以申购对方市场发行的新股,包括IPO和增资股。具体可以分为,容许A股投资者认购港股市场新股(内投外)和允许国际投资者从港股市场认购A股新股(外投内)。
笔者认为,新股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港股市场IPO的吸引力。对于a股市场来说,新股通也是新股发行制度回归市场化的契机,借助新股通的开通打破A股一级市场的行政管控,让一级市场在国际化的潮流中逐渐走向市场化。
新股是资本市场的源头,是价值投资大河之源,IPO制度设计也对二级市场投资有着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股通将是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在源头上的融汇。同时,A股和港股市场IPO制度设计不同,新股通也是两个市场IPO市场化与行政化的碰撞。IPO互通,将是A股投资者对注册制的提前熟悉和预演,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A股新股发行制度尽快完善,也有助于改变A股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与风格,在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道路上再进一步。
新股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在满足A股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帮助内地公司引入更多国际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完善新股发行定价机制的同时,客观上也帮助港股市场吸引更多大型国际企业前往上市,增加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和吸引力。而对于A股来说,在免资金的市值配售制度下,新股一票难求,可以说A股投资者有着旺盛的一级市场投资需求,而这种被行政压制的需求,可以到高度市场化的港股市场得到满足。
港股IPO在发行环节具有鲜明的市场化特征:其一,实行注册制,联交所实质审核上市文件,香港证监会原则性进行形式审核;其二,红鞋制度与回拨机制,港股市场新股是用“认购愈多,分到愈多”的公平机制分配,且有回拨机制,讲求人人有份,一手中签多为100%,剩下的再按照比例递减机制去分配;其三,新股配售制度多样化,主板市场IPO采取国际配售加公开发售两部分,往往90%的股票会在国际配售配发,比较喜爱引入基石投资者。但创业板市场采取机构配售制度,一般散户买不到;其四,港股由于换手率与成交金额不高,流动性无法与A股相比,新股往往供大于求,新股发行节奏、数量与行情好坏密切相关,行情低迷时公司发行失败也不鲜见。
完全市场化的港股,新股上市涨跌不一,并没有A股所谓的“新股不败”现象,反而经常出现破发。以港股新股发行首日的平均表现来看,2015年创业板7.4倍,主板5%,2016年创业板5.3倍,主板11.2%。但在港股市场,创业板是小众市场,经常老千出没,是不适合散户参与的。
高度市场化的港股IPO,在新股通开通以后将对a股投资者新股申购产生影响。我们看到,由于IPO制度设计不同,A股和港股市场投资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新股申购习惯和新股投资风格。由于统一低市盈率发行,A股投资者对新股申购基本不做研究,往往对公司名称和质地都不知道就统统申购,中签后如同彩票中奖,坐等获利抛售。新股通之后,南下的新股申购资金将改变这种新股福利化思维。高度市场化的港股IPO,将对A股投资者起到风险教育的作用,也能提前经历注册制下新股申购风险与收益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