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盈利模式需要告别“割韭菜”式野蛮生长
(2017-07-07 09:51:06)
标签:
杂谈 |
徐翔和他的泽熙投资将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玩到了极致。这个用了20年时间完成从散户到私募、再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本玩家,“实际控制139个账户,与1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或实控人合谋操纵股价,涉及76个自然人和1个合伙企业”。徐翔的股票彩票理论精准地点出了股价操纵的精髓:“重庆啤酒不是股票,是彩票。第一次刮出来谢谢你,第二次刮出来还是谢谢你,这时候大家都把它当废纸扔了,但彩票还没刮完,或者说有人相信它还没刮完,万一后面是个特等奖呢?这就是反弹的逻辑。”
前些年风行一时的市值管理,更是将高送转、并购重组、员工持股、定增、年报高增长、大小非减持、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因素混合在了一起。各类私募、券商、管理咨询公司、财经公关公司纷纷涉足市值管理业务,一些私募机构伙同上市公司恶意坐庄,通过资本运作,上市公司与机构坐地分成。这种所谓的市值管理模式,是老式坐庄模式的翻版,难逃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之嫌。
私募基金初创期的这种盈利模式,在2016年严监管政策之下走到了尽头。近期,个股“闪崩”愈演愈烈,标志着私募机构和牛散合谋坐庄模式的崩塌。造成股价“闪崩”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内幕消息泄露,也可能是高杠杆资金断裂、违规行为被查,但 “闪崩”个股大多是过度投机过度炒作的妖股和题材垃圾股、壳资源股,个股股价严重偏离投资价值。一旦私募机构和牛散之间的联盟被打破,相互之间的博弈对赌导致了股价“闪崩”的结果。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完善与私募行业的快速发展,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分为股票策略、相对价值策略、宏观对冲策略、事件驱动策略等多种。在股票策略中,阿尔法策略、套利策略、量化策略都比较有效。
从投资手段上划分,无非就是价值投资策略和零和博弈策略。今年上半年排名靠前的私募基金,价值投资领跑。截至6月份,7000余只有净值更新的私募基金中,超过2500只私募基金产品业绩今年以来收益为正,这些基金持仓大多为白马蓝筹股。从2015年至今,在超过两年时间里,仍有过半的私募产品净值没有爬出暴跌的深坑,这些基金重仓的大部分是题材股。
当然这并不能全盘否定零和博弈策略,套利、量化交易、事件驱动等仍是私募基金灵活的投资策略。但建立在内幕交易、股价操纵之上的零和博弈,实质是违法违规的“割韭菜”,是任何私募和牛散不能逾越的合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