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 .13
上海证券报
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由于发现在工行南阳中州支行的3.5亿存款异常,公司将合计5亿的存款计提40%减值准备。去年10月,泸州老窖在农行长沙迎新支行的一笔1.5亿元存款同样失踪。由于巨额存款离奇失踪对公司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这让资本市场一片哗然,也让普通投资者一头雾水。
泸州老窖前后共计5亿存款离奇失踪,加上去年同样身为酒企的酒鬼酒
1亿元存款“丢失”,不得不让人感叹近年来A股“奇葩”和“黑天鹅”的频繁。而在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奇异现象背后,凸显的却是上市公司治理乱局、信息披露不规范不透明和内部风险管控软肋。
与獐子岛的“扇贝去哪儿了”一样,投资者迫切需要知道酒企的钱到底去哪儿了?仔细阅读公告可以发现,泸州老窖前后两次存款丢失采取的措施并不一样,本次公司发现两处存款存在异常情况,当即报请公安机关介入,采取相关资产保全措施。而去年1.5亿存款到期后不能按期转回,经多方协调多次磋商无果后,公司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见,巨额存款丢失大概率并不是单纯的偷盗之类的刑事案件,很大程度上是牵涉多方利益关系的诉讼纠纷,背后很可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暗箱操作与灰色利益链条。
据白酒业内人士分析,在白酒“黄金十年”期间,白酒企业们赚得盆满钵满,拥有充足的现金流,而这些资金多数是趴在银行账户中。酒企自然也就成了银行的“超级大户”,由于银行也有存款任务,酒企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自然变得紧密。泸州老窖之所以在异地存款5亿元,有可能是为了帮助经销商卖酒。这就是被称为白酒企业创新营销模式的“存款卖酒”,成为不少白酒上市公司有苦难言的销售潜规则。在市场资金链紧张时期,很多小微企业都通过小贷公司贷款。于是,银行把白酒公司的钱放给小贷公司,不但赚得多,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小贷公司的那些小微客户,把酒卖给他们。存款卖酒进一步升级,白酒公司的银行存款资金链条也就这样无限制地被拉长。小贷公司和小微企业的风险已经超出了白酒公司的控制。但是他们为了卖酒,也只能对银行这种变相的定向贷款卖酒默认。
“存款卖酒”模式在实践中分为三步:首先酒企直接存款给银行,银行自身用酒全部指定该酒企,随后由银行介绍客户买酒,最后酒企依然按额度存款给银行。在行业调整期内,酒业上市公司都面临巨大业绩压力,能帮酒厂卖酒是酒厂选择银行存款的前提条件。另一种是银行通过有资金需求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完成卖酒任务。泸州老窖资金“失踪”,或者是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有关,或者银行卖酒任务完成不好,最终产生争议。
“存款卖酒”的所谓创新营销模式,只是巨额存款丢失的诱因。但为什么只有巨额存款到期之后才迟迟发现?泸州老窖作为上市公司,资金被盗取之后很长时间才发现,企业自身的内控环节难辞其咎。因为对公一般账户不能提取现金,只能通过转账转出在银行账户上的款项。而转账需要公司开具加盖财务专用章、法定代表人印章、财务人员印章等要素齐全的转账支票。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应当涵盖货币资金管理环节,包括货币资金的入账、划出、记录、报告、出纳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授权等。一般来说,银行的对公业务管理包括“定期对账”制度,而如果上市公司开通了网银和短信提醒业务,那么一旦有资金划转,上市公司可以立即查账发现或者收到即时通知,而5亿资金不翼而飞,公司却在取款时才发现,公司风控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上市公司风控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公司大股东一股独大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名不副实,独立董事对公司大股东缺乏有效制约。2014年9月1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指引》,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义务和职权等进行了界定。2001年至今,独董制度在中国已有14个年头,但对独立董事及独董制度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沪深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在上市公司近三年数万次的投票中,多达7000余名独董仅有47次表示反对意见,94次弃权,签字同意次数几乎达99%。独董“不独不懂”现象,很大程度上纵容了上市公司治理乱局。
泸州老窖、酒鬼酒等酒企上市公司巨额存款离奇失踪,与獐子岛8亿扇贝冷水团绝收一样,反映的都是公司治理、风控管理、信息披露存在较大改进空间。钱去哪儿了、扇贝去哪儿了的疑团背后,是千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诚信去哪儿了”的追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