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 .10
上海证券报
沪深两市在蓝筹股的成交活跃中继续狂飙突进,新股牛市和“杠杆上的牛市”逐步向真实牛市演变。11月24日-12月5日,沪深股市分别上涨18.13%和6.94%,日均成交金额7561亿元,12月5日超过万亿元。本轮牛市始于今年7月,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滋生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股上市、资产重组、市值管理等领域,市场操纵行为沉渣泛起。
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是资本市场的两大毒瘤,近年对包括老鼠仓在内的内幕交易形成了高压态势,对市场操纵行为虽然也采取“零容忍"态度,但操纵现象却在市场上或明或暗地大量存在。甚至有不少人公开表态,牛市是市场操纵起来的,没有市场操纵就没有牛市,新股发行也需要对股价进行干预,要不然新股就发不出去,股市监管不宜下猛药,水搞得太清市场就炒不起来。这些观点实在是颠倒是非,危害市场,与“腐败发展经济”怪论异曲同工。牛市不是操纵出来的,真实牛市与市场操纵水火不容,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法治支撑。
本轮ipo改革的成效是在新股发行端消除了为害市场多年的“三高”现象,但新股上市端却在首日涨跌幅44%及随后的市场表现上存在缺陷,炒新依然风生水起,不少新股上市后连续涨停式飙升,其中不乏明显的股价操纵。10月9日上市的兰石重装前后顽强收获了27个涨停板,创下新股涨停纪录,市场给其冠以疯牛、妖股的称号。其实,新股疯牛何止兰石重装一家。10月30日上市的九强生物走出18个一字涨停板,5.29元发行的中科曙光已经连拉20个涨停,收于51.29元,仍然不见涨停打开迹象。
游资频繁参与炒作是兰石重装等新股股价异常波动的缘由,但从监控数据来看,其中涉嫌市场操纵的可能性更大。本轮ipo新政实际上是注册制过渡期的权宜之计,在新股上市后对新股炒作采取更为宽容的政策。其本意是对伪市场化的纠偏和对投资者的保护,在发行利益方和投资者之间建立一种脆弱的动态平衡。但保护投资者利益、呵护市场,绝不等同于放任ipo领域的股价操纵。兰石重装作为近期新股爆炒的典型,向市场初步传递了ipo改革脆弱平衡的失衡信号。
同样令人生疑的是,不少次新股上市后长期享受不可思议的高估值,也似乎具有股价操纵嫌疑。中邮基金近几年业绩表现相当出色,2014公募股票基金冠军今年很可能花落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其绝招,即是抱团持有新兴产业次新股。三季报显示,中邮系集中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本27.29%的旋极信息
、33.35%的博腾股份
、20.16%的东方网力,持有苏大维格流通盘的9.65%,抱团持有腾信股份
9.24%等。正像投资者评论的,这些股票的业绩与走势明显背离,或者说业绩虽然凑合,但估值却高得离谱,很难不让人把这种现象与操纵股价的庄股联系在一起。中邮系只是整个市场的冰山一角,难以计数的基金、私募、信托等资金成为所谓超级牛股背后的操控力量。随着以后市场估值体系的调整和扭曲股价结构的修复,中邮系等新锐基金集中持有高估值次新股的游戏有坍塌风险。
目前,并购重组与市值管理也有不少案例在实践中暗藏灰色交易。重组失败股价暴涨、大小非借助重组频繁减持套现获利、上市公司与机构联手坐庄,涉嫌市场操纵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一些急功近利的机构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在二级市场肆意妄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恶意坐庄。当股价处于低位的时候,上市公司层面负责出利空消息,打压股价,以方便参与机构吸筹。吸筹到控盘程度后开始拉升股票,上市公司配合出利好,将股价不断推升,然后完成出货,公司与机构坐地分成。这种所谓的市值管理模式,是老式坐庄模式的翻版,难逃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的嫌疑。这样的市值管理模式,如果配合大小非大宗交易,更是对市场构成极大的损害。制造题材拉升股价,以股价操纵的模式谋取不当利益,绝对不是市值管理,而是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界定市值管理的法律界线,不能让市值管理沦为股价操纵。
我国证券法明确定义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操纵,还设置了“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的兜底条款,可以说法律对于市场操纵的规定已经较为完备。关键是市场操纵行为比较隐蔽,过去即使怀疑也难以对明显的游资炒作进行认定。但现在交易所大数据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应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威力,铲除危害市场多年的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两大毒瘤,使资本市场真正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只有以法治护航,本轮牛市才会走得既稳且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