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7.29 每日经济新闻
自从“新国九条”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以来,市值管理很快成为资本市场热点,各类私募、券商、管理咨询公司、财经公关公司纷纷涉足这一业务。但由于认识误区和缺乏具体的行业规则,市值管理在实践中发生偏离,暗藏灰色交易。部分上市公司与机构联手坐庄,涉嫌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相关规定,明确界定市值管理的法律界线,不能让市值管理沦为股价操纵。
市值管理的叫法实际上并不确切,容易给市场造成歧义与错觉,以为市值管理就是价格管理与股价管理。在成熟市场,只有价值管理而没有市值管理之说。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其注重的是长效机制,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通过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等深层次因素的提升,实现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笔者建议,为避免误解,下一步出台的管理意见可考虑直接将市值管理更正为“上市公司价值管理”。在a股这一价值投资文化相对欠缺的市场,这样的强调恐怕不是多余的。
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是为了达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中介机构参与市值管理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在市场经济中,牟利是正当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其前提是采取合规手段,不能采取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损害其他投资者利益。
媒体报道,目前在各路中介涌入市值管理这一领域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灰色交易。一些急功近利的机构更是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在二级市场肆意妄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恶意坐庄。当股价处于低位的时候,上市公司层面负责出利空消息,打压股价,以方便参与机构吸筹。吸筹到控盘程度后开始拉升股票,上市公司配合出利好,如年报业绩大幅预增、高比例送转股、对外并购、优质资产注入、核心员工股权激励方案推出、新产品与新技术重大突破等,同时通过分析师出推荐买入报告,不断的在各种媒体上宣讲公司的成长故事和投资价值,将股价不断推升,然后完成出货,公司与机构坐地分成。这种所谓的市值管理模式,是老式坐庄模式的翻版,难逃操纵股价和内幕交易的嫌疑。
这样的市值管理模式,如果配合大小非大宗交易,更是对市场构成极大的损害。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二级市场的高估值使创始股东和PE机构存在较大的减持套现冲动。大小非减持是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权利,是一种制度性红利。但有相当机构与上市公司大小非联手以市值管理的名义,为谋取更大利益以非法手段进行减持。部分上市公司减持股东与大宗交易商谈好交易与分成协议,然后大宗交易商在二级市场大幅拉升股价,拿到折扣价的大宗交易商以市场价格卖出。表现在市场交易上,就出现有些股票大小非减持前股价反而大涨的怪现象。二级市场甚至出现“大小非减持”概念股,一些“聪明”投资者看透了这一把戏,在大小非大量减持前买入该股,等待减持前的拉升。不少上市公司或机构运作市值管理,其出发点就在于帮助大小非顺利出逃。今年上半年共有691家公司遭遇大小非减持,净减持额达到242.89亿元。由大小非的减持而产生的市值管理业务,在减持前大幅拉升股价,也难逃股价操纵嫌疑。
目前上市公司热衷于通过并购重组进行市值管理,利用一二级市场联动进行资本运作。多数上市公司在2014年倾向于选择生物医疗、TMT、清洁技术和互联网等二级市场概念较热的项目进行并购。在公告并购重组事项后,股价大幅拉升,上市公司大股东趁机进行减持套现交易。在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同时,监管层也不应忽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证监会正在拟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应该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大股东和董监高增持、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和内在价值、重视长期战略规划、进行实质重组并购、改善投资者关系的市值管理模式。相反,对上市公司与中介机构在二级市场联手坐庄的手法需要明确禁止。
制造题材拉升股价,以股价操纵的模式谋取不当利益,绝对不是市值管理,而是证券违法违规行为,需要进行严厉禁止与打击。只有这样,在a股这一投机文化盛行而价值投资欠缺的新兴市场,市值管理才不会沦为坑害投资者的股价操纵,才能回归价值管理的本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