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3.24 新京报
据媒体报道,VIP交易通道作用有多大?由于年初两月的新股火爆行情,通过抢单涨停股,深圳某私募年初至今的收益已超过40%。
在此前新股涨停潮的行情中,华泰证券深圳益田路荣超商务中心营业部无疑是出现次数最为频繁的营业部之一。龙虎榜数据显示,最近三个月该营业部上榜次数多达200多次。据此前媒体报道,该营业部的机房就在证通公司内,证通公司是深圳证券市场唯一的专业通信保障机构,是深圳乃至中国资本市场的通信处理中枢和信息传输处理中心。
确实,目前证券行业竞争激烈,证券公司实行差异化的客户分类服务,也是满足部分客户专业化投资策略的需要。但这一过程中,差异化服务与公平性的矛盾如何处理?如何维护交易的公平性?如何确保三公原则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贯彻?阳光ipo和交易的透明性如何保证?恐怕这是一个交易所和证券公司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轮ipo新政后,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平性和透明性两个方面。自主配售隐含利益输送和腐败,存量发行也涉及资源在资本市场上的公平性分配问题。市场化是ipo改革与注册制改革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本身没有错,是引领a股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但在市场化过程中,需要顾及目前过渡期的实际。在过渡期内,应该实行市场化与监管法制化并重的策略。在谨慎推出创新举措的同时,对创新领域进行严格监管,尽可能顾及多方利益尤其是弱势的中小投资者利益。
部分证券公司向个别客户提供所谓“VIP交易通道”服务,使其新股上市首日和随后几日的交易申报中,具有绝对的时间优势,一般散户即使第一时间挂单也绝对无法成交,原因就在于程序设计已经注定无法与私募大户竞争。
证券公司推出的这种针对特定客户的vip服务,很难断定是否合规,券商也有苦衷,证券公司在日常运营中也需要这种差异化服务谋求发展。但交易所应有责任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原则,在新股上市首日和初期,应该制定与抑制炒新相配套的交易规则,包括对新股涨停板买入的成交原则。
本轮ipo重启后,新股配售政策本来已经大幅向机构倾斜,大部分新股筹码在机构手中。普通投资者要想参与新股交易,只能从二级市场溢价购买。而在新股上市首日和随后几日,新股又大多涨停,目前的交易规则又使普通投资者即使在涨停板也买不到,只有等涨停板打开时才能成交,而这时新股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在万山之颠了。如果在高位“有幸”买上,就很可能被套牢,被动欣赏“疑是瀑布挂前川”了。
证券公司推出的这种vip服务估计很难取消,可能有业内人士拿出国际惯例和金融创新来说辞。但新股在目前国内,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福利,起码在现阶段未出现大规模破发前各届人士都这样看待。市值配售、自主配售、向公募基金倾斜政策,都是以新股大幅溢价和新股福利思维为假设前提,以此作为政策制定依据和治市手段。
新股福利思维,导致从监管层到机构,从交易所到私募,目前都把新股当作“唐僧肉”。虽然监管层新股改革有很大诚意,对中小投资者也刻意保护,但目前的事实就是大肉都给了机构和私募游资大户。这种状况,恐怕也不是监管层本意,也是不愿看到的。
但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在新股发行时散户无法吃到肉沫,那么新股上市后,能否给散户留口汤喝呢?涨停板上买入新股,交易所可以考虑按照委托数量等比例成交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