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O改革缘何难以奏效

(2014-01-17 23:02:44)
标签:

新股

分类: 财经评论
                                                                 发于1月17日《证券市场红周刊》
    IPO新政甫一推出,50家新股即急不可耐地进入发行环节。目前的新股发行,可比喻为“在高空钢丝上暴走”,快节奏高密度的IPO,需要监管层以高超的技巧来平衡各利益方的关系。
  但这种平衡是脆弱的,很容易在IPO新政规则内即被打破。奥赛康和承销商中金公司引起市场轩然大波,舆论的焦点在于其72.99元的发行价,67倍的发行市盈率,再加上老股存量发行直接套现31.8亿元,中金公司得到3亿承销费用。虽然奥赛康新股发行暂缓,但舆论疏忽了一点:奥赛康的发行仍然是在IPO新政的规则范围内,其定价和存量发行都是严格按照新规则做出的。奥赛康在询价阶段受到374家机构的热捧,报价区间在23.5~87.41元,剔除最高报价部分后,19家为有效申购对象,有效报价区间72.99~73.8元,定价完全符合新询价定价规则。同时,奥赛康与其他新股一样,在上报发行方案中已将老股发行方案,包含新股、老股发行数量调整机制上报证监会,获得了证监会认可。
  存量发行是成熟市场新股发行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发行制度,可避免发行过多新股造成募集资金过多,同时有助于增加新股上市首日股票供应量,降低市场炒作因素,减少限售股份积累。但在国内实践中,这很容易成为大小非提前高价套现的工具。奥赛康就是充分利用了“存量发行”的IPO新政,吃足吃透政策。
  存量发行的变形,是IPO新政在实践中境遇的缩影。新股询价定价机制如果严格按照10%剔除最高报价的规则,新股的高定价、高市盈率是可以预期的,只是“三高”变成了“二高”,超募被存量发行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所化解。
  新宝股份和我武生物的发行价分别为10.5元和20.05元,与2012年净利润对应的发行后市盈率分别为30.08倍和39.31倍。经初步询价后投资者给出两新股的各自价格区间则为3元~21.1元和13.61元~36.1元。值得关注的是,两只新股此次剔除的最高报价部分远远超出了10%的比例。其中,新宝股份将报价为10.52元及以上的申购报价作为剔除的最高报价,占此次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44.51%;我武生物将申购价格为20.2元及以上的初步询价申购予以剔除,占此次发行累计申购总量的57.94%。如果严格按照IPO定价剔除10%最高报价的新规,恐怕他们的定价水平远高于目前定价。
  其实,存量发行可能变形为大小非提前套现的工具,新股发行发行“三高”变成“二高”,包括保荐机构和拟上市公司的灰色利益链,拟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和欺诈上市,其核心都是新股的高溢价。正是因为新股的高溢价和超额利润,才使拟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财务造假,或者利用存量发行漏洞抓紧高价变现。有了新股不败的神话,基金公司才敢在询价环节报出高价,才敢在打新潮中抓紧发行各种打新理财产品。券商甚至将新股网上比例缩减为10%,将90%分给网下机构。新股申购对社保和公募基金的40%优先政策、新市值资金配售方式、交易所推出的沪深两市流通市值不能合并计算,其隐含的前提都是新股的高溢价和福利思维。
  可以说,新股的高溢价正是IPO利益方争夺和一级市场乱象的原因。如果像成熟市场一样新股溢价消失,各利益方自然会偃旗息鼓。
  而新股的高溢价和新股不败的神话源于两点:一是核准制下的新股审批造成的。在核准制下,新股经过层层审批,新股上市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二是缺乏退市制度。没有退市制度,壳资源成为奇货可居的可以度量的交换物,一个比较干净的壳价值达到10亿元。缺乏退市制度,也使价值投资观念难以树立,股价结构严重不合理,股市定价机制扭曲,题材股、垃圾股、小盘股成为资金炒作的对象。题材炒作的结果,使小盘股获得高溢价。在强调市场化发行的新股改革中,要求新股定价参照二级市场同行业平均市盈率,那么,这种二级市场的高溢价传导到一级市场,自然形成了新股价格的居高不下。可以说,一级市场新股的三高,正是二级市场题材股、小盘股高价的折射。新股的高溢价,使IPO相关利益方有着强大的造假冲动。同时,惩罚赔偿机制、投资者保护制度的缺乏,使IPO造假成本较低,不惜铤而走险。
  因此,IPO改革单兵突进难以奏效,需要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换句话说,首先应该建立的是退市制度、惩罚赔偿机制、投资者保护制度等股市基础制度。只有在此基础上,IPO才有改革的土壤和空间,才有成功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