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对于电影《岁月神偷》里的这句主题语,a股股民应该是最为感同身受了。单纯从上证指数来看,十年前股改前的股市、一年前ipo暂停的股市,现在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变,依旧在2000点附近徘徊。岁月,不但偷走了他们的青春,也偷走了他们的财富。
股改后的a股,迎来了产业资本的狂欢,金融资本包括公私募基金则诸神退位。市盈率落差导致的产业套利,在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板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截止10月底,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共进行了6374笔减持,合计减持108.28亿股,套现1222.27亿元。一年时间,A股上市公司计划与实际募得资金约2.45万亿。创业板的套现能力更是让人刮目相看,登陆4年,共有284家创业板公司遭到重要股东的减持,总计减持金额达到482.6亿元,近一年来的减持金额就占了303.6亿元。
这些数字,其实不需要一一列举,大小非、限售股不断的减持,从股东个人权利来说也无可厚非,不必以仇富的心态来评说。这种产业套利,是由市盈率的落差造成的。全流通之后,A股的流通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已经由股改前的20%左右急剧增加到80%多。这些新增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产业资本的手中,产业资本已经主导了现在的股市。大量的产业资本,可以大量拿到5倍到10倍市盈率的股份,到几十倍市盈率的二级市场抛售,享受这种溢价,是制度性红利。A股的底线实际上变成了产业资本的底线,产业资本的套利行为,决定了目前a股的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制度性熊市。
问题是,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以后,新发行的股票、重组的股票,会有新的解禁股源源不断,已经不是股改产生的那点解禁股。
原有估值体系的颠覆,催生的这种制度性熊市,使所有预测股市底部的言论都显得荒唐可笑,钻石底、玫瑰底等都如一层窗户纸,在产业资本的冲击下轻松告破。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有能力的投资者抛弃二级市场,大量资金追逐一级市场。所以,这方面政府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性的安排,使产业的盈利部分和金融资本在金融市场的盈利,两者在财富分配上能够达到适当的均衡。
A股市场的投资者对ipo本能地进行抵制,并不是没有道理。其实,他们心里都很明白,发行新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面的尾巴,与新股如影随形的限售股,如同梦魇一样摆脱不掉。但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看到的却是表面,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股发行背后的东西。就像休渔政策一样,a股也被迫每隔几年进行ipo休渔。到11月2日,A股市场IPO已暂停一年。与以往的7次暂停一样,这种方式并不是恢复A股市场生态的治本之策。治本之策,首先要找到根源,而目前的限售股疯狂抛售带来的产业套利,就是制度性熊市的根源;而限售股的源头,是目前备受诟病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二次股改”。只有进行以新股发行为主体的二次股改,才能终结目前的制度性熊市。
新股暂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反思和制度设计的机会,正好利用这段时间,为a股设计利于今后长远发展的方案。如果所谓“较大的改革”还是触及不到限售股的核心问题,即使勉强重启,也摆脱不了再次暂停的命运。
目前,优先股的推出如箭在弦,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优先股推出能提升蓝筹股的价值,并减少对股市的直接融资。其实,优先股的推出,最先需要引入的是新股发行环节,在新股发行上市时推出新发行股份的优先股。这样的新股改革设计,可一石二鸟,一举解决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限售股减持和新股“三高”两大问题,从源头上阻遏了大小非和大小限的持续产生,新股“三高”问题也将迎刃而解,a股也将因为不再失血而走向牛市。
在新股发行时引入优先股,将控股股东的股权设置一个合适的比例,如创业板、中小板大股东控制在20%,主板公司大股东持股比例控制在30%,控股股东的其余股权全部强制转化为优先股,只能分红,不能在二级市场减持套现。这种制度设计,在法理上并无不妥,因为新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并未同股权分置改革时的大股东一样支付对价。这样做,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股权结构分散化的要求。
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是新股发行时基本上只发行25%的流通股,其余的75%
在三年内的不同时期实现全流通。新的成本极低的大小非和大小限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不断地在二级市场高价减持,造成股市资金的不断缩水,存留在股市的保证金不断减少,这才是a股长期低迷的内因。因此,要想股市走牛,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股市多年的限售股减持问题。不然,中国股市永无宁日。新股暂停已经一年时间,股市并未有起色,场外资金并无入场意愿和迹象。明眼人不难看出,如果新一轮的新股发行方案中并未有优先股的设计,没有对限售股的规定,资金供求关系得不到改变,股市还是会继续颓势。
在新股发行中实行优先股制度,也可让新股价格回归理性,解决令人头疼的新股“三高”问题。“三高”问题的产生比较复杂,有中国股市半市场化结构的原因,也有中小投资者为主导的股市文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新股发行时首发流通股比例过低造成的。创业板的新股发行一般在1000万到4000万股,中小板的稍大,也不过几千万股。如暂停前最后发行的新股浙江世宝的首发网上发行量只有525万股,发行时引起抢购,上市后即遭到爆炒。
解决新股“三高”问题的办法,就是在新股发行环节增加流通股比例,将优先股之外的股份全部上市,在发行时就实现全流通,将新股首发流通股比例由目前的25%大幅增加到70--80%。这样,由于新股流通盘变大,定价也将大幅回落,发行市盈率也将降下来,大规模超募现象也不复存在。同时,由于在新股发行环节实现了除优先股之外的全流通,新的限售股不再出现,限售股减持问题和新股“三高”问题也一并解决。
上月,来自温州的场外市场挂牌企业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首发其企业优先股,率先试水这种企业融资新模式和新渠道。“朗诗德”的方案,发行优先股不少于总股本的25%,每年能获得10%固定收益以及未来企业分红。这种尝试,也有条件推广到新一轮的新股发行改革中。发行环节若能采取类似方案并将之修改完善的话,将形成多赢的方案,a股牛市将不期而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