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3-06-18 16:32:12)
标签:
反思与重建 |
分类: 教学艺苑 |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名数的改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改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
教学重点 |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
||
教学难点 |
体积单位之间的名数的改写。 |
||
教学准备 |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
||
课时安排 |
|
||
第 |
|||
教学设计 |
教学效果 |
||
环节提示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反思与重建 |
一、 复习引入 |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回忆一下,你能说说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呢? 师引导强调是相邻的单位间进率是10和100。 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体积单位,并且知道它们分别是怎样得来的?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
指名说。 |
本节课是有学生对于体积、体积单位、体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进率推导等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这节课我采取了让学生通过计算推理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利用媒体课件演示加强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中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我认为自己本节课教学中的教法处理是科学合理的。 新课教学环节中在我的引导下我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在练一练处理中突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虽然是新知,但是学生已有面积单位名数的改写作基础,独立解答这类新知并不困难,但学生对于名数间转化的方法有遗忘现象,出错率比较高。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扶”与“放”的尺度掌握不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存在死记情况。 |
二、 探究新知 |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首先我们来研究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你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它的体积是怎么求出来的。 如果我们在这个正方体中摆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一排摆多少个? 引导学生说出10个。知道为什么吗? 师板书。 所以计算它的体积时我们将1分米转化为10厘米来计算,就用10×10×10=1000立方厘米。 由些可见,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课件演示拼摆过程。请大家看大屏让我们一起来见证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不用操作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教师巡视情况并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全班归纳总结: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读一读我们推导出的这两个式子,你想说点什么? 4.构建长度、面积 、体积单位计量系统。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 、体积单位,请大家整理一下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
让学生说出它的棱长是1分米,它的体积是用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 1分米=10厘米 生观察理解。 生独立尝试推导。 学生展示推导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打开书归类整理,并汇报交流整理结果。 |
|
三、 检测应用 |
5.教学例3、 出示例3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1)尝试练习47页的做一做, (2)教学例4。 教师巡视。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再次尝试练习。 47页的做一做。 练习八的第2题。 |
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 放手让学生尝试,尝试后及时进行交流。 |
|
四、 课堂小结 |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作业设计:
一、填空:
1立方米=( )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5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0.2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6立方米=( )立方分米
二、一个长方体衣柜,长18分米,宽5分米,高22分米。这个衣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三、一块正方体的水泥塔基,高1.2分米,这个水泥塔基占地多少平方米?若1立方米水泥块重1.8吨,这个水泥塔基大约重多少吨?